来美国一年了,从中西部的小镇转到了熙熙攘攘的波士顿。渐渐习惯了这里的一草一木,习惯了接连一周啃麦当劳的日子,习惯了逢人说Excuse me! 张口闭口Thank you! 就连那草原上驰骋牧马的牛仔,攀谈多了,感觉也和深州桃园种桃的农民别无二致,一样的朴实可爱,只不过鼻子大一些,眼睛的颜色不同罢了。
初来美利坚,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有意无意的总要和以前的生活环境做一番比较。
我在北京上的本科,通过两年的考试申请拿到了怀俄明大学(University of Wyoming)化工和石油系的助教奖学金。四年的大学生活让我多少有些习惯了北京林立的高楼和川流不息的汽车。虽然早就对美国并非以往传言那样处处如北京般“现代化”有所耳闻,但初来乍到,还是对这个美国小镇的安静祥和略略有些吃惊。
在美各所大学均设立有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Chinese Students and Scholars’ Association,简称CSSA),组织各类联谊活动,内外交流和新生接待工作。我在丹佛下飞机,来接我的就是本届怀俄明大学CSSA主席。甫一见面我多少感到有些意外,没想到一二百人的华侨组织,主席竟然是个上本科三年级的小姑娘。然而让我吃惊的自然还不止这些。坐着她那辆九七年产的三菱跑车,看着丹佛市中心有数的那几座高楼在身后渐行渐远,车辆和房屋都慢慢稀少起来。一出丹佛北郊的住宅区,便是茫茫无际的草原和群山。
丹佛是科罗拉多州的首府,是美国中西部的重要城市,但人口不过二三十万,论高楼,论车流尚不及石家庄的气派。科罗拉多自称“多彩的科罗拉多”(Colorful Colorado)。在从丹佛到Ft Collins的路上,有绿草茵茵的广袤草原,有突兀与起伏草原上的或银灰或黄褐色的山石。高速公路如一条白色的带子横铺在绿色的地毯上,忽然又一头扎进山峦之中,在奇峰怪石间穿行。空中的云朵白得如同棉絮。阳光直射,云彩的影子在斑驳地散落在车前车后的草原上。我们就在这光影之间飞驰,远处不时闪过鹿群,伴我们同行。
一进入怀俄明州界,周围的一切忽然都换了一副面孔。再没有突起的山峰,只有茫茫的黄
绿色的草原。怀俄明海拔约7000英尺(约2000多米),是美国海拔最高的州。所以树木也渐渐稀少起来。
经过两个多小时车程,街边绿地上花丛中一块刻着“University of Wyoming”(怀俄明大学)的标记终于呈现在眼前。大学坐落在怀俄明州南部小镇拉若米(Laramie)。从镇上驱车到州首府夏衍(Cheyenne)需四十分钟,到丹佛有两个小时车程,如果开车到州西北部的黄石国家公园则需要十个小时。城内居民大约三万人,其中怀俄明大学的学生就有一万左右。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学城。每逢寒暑假和春假城里就显得空荡荡的。很多房屋都会贴出“寻租”(For rent)的招牌。
刚一落脚,幸而学生会主席一番上下联络,学校住宿办公室网开一面,我门几个新生得以在学校宿舍暂时落脚。学校宿舍设施一应俱全,电话、网线、空调、洗漱间等。卫生间浴室每层楼共用三个,上楼处还有一个厨房。如果不愿意到外面吃可以自己开伙。不过一般只看得见中国人在里面忙活,美国学生很少自己做饭。一般都是到食堂或者外面就餐。
学校食堂也很豁亮,选择多样,都是以西餐为主,但据说开学后有中餐提供。只是价钱稍贵:如果在学生宿舍住宿再搭配选择学校提供的绑定套餐一个月需要八百美金左右。而助教津贴税前一个月也就一千五百多,所以很多学生都选择住在校外或者学校提供的独立住宅内。
我和我的室友也在学校住宿办公室老师的帮助下在开学之前申请到了一套学校公寓。两室一厅,厨房、卫浴、宽带、有线电视等一应俱全,自己做饭每人每月比住宿舍能节省下三百元左右。
小城虽然人口不多,但一来土地广袤,二来汽车普及率很高,所以生活必需设施离我们住的地方都比较远,开车去邮局,去超市都要十几分钟,步行远不能解决问题。所以安顿下来不久我和室友就合伙买了一辆二手车,九二年的克莱斯勒,才跑了七万英里(十一万公里左右),八百美金。说来也巧的很,我室友也是衡水人,老家饶阳的。这里河北人也正多:有邯郸的,保定的,沧州的,算下来有十几个。大家互相照应,我们这些新生很快适应了环境。
我在这个美国小镇上生活学习了一年不到,除了感受到它的安静祥和还有壮美的自然环境,我也对美国社会有了初步的感受。拉若米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莫过两点:第一是它的小;第二则是美国社会的发达富庶。
先说说它的小。
它真的是够小,虽然有一所大学,但三万人的小城,放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算不得大。如果坐落于衡水周边也就算得个小镇或者乡政府所在地而已。而且拉若米周边还有很多更小的“小镇”,或者说村庄,距离拉若米尚有几十分钟到两三个小时不等的车程,更不要说到丹佛这样的大城市。居民们对此也心知肚明,大多数人还自得其乐。几乎所有问到的当地居民,无论是教授还是修车行的活计都很喜欢这里,反倒不喜欢大城市的喧嚣与人情冷淡。有些人难于想象中国人口如此密集在一小块地方人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一次一位音乐系的教授问我来自哪里,我信口说到我也来自中国的一个小城,和拉若米一样——不过人口有三十万。那位教授失声大笑起来,嘴里还不住说到:“哦,小城,也是个小城”(Oh, a small town, also a small town!)。要知道怀俄明全州人口不过五十万而已。
因为人口少,生活压力也比较小,小镇上的人情味儿很浓。人们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意识很强。尤其是对我们这些“外乡人”,当地的居民一般都显得很乐于帮忙。在学校里办理相应手续,负责的老师会不厌其烦地向每个国际学生讲解程序和注意事项。一开始我英文并不是很好,他们都会给你耐心讲解,直到确定你搞清楚为止。系里的秘书对国际学生也是照顾有加。玛格丽特曾经亲自到机场把一个上海来的中国女孩儿接回家,带她到超市采购必须品,晚上还在自己家里招待了她一顿。我有一次在超市门口拎着一堆塑料袋刚出来,一对老夫妇看到我没有去停车场,便主动过来问我是否有车。我说还没有,他们便很坚决地要求要把我送回家,最后还给了我几张刚从超市里拿出来的优惠券,说他们不经常到这个超市,让我拿去用好了。当时初到异乡,一下子感动得我不知如何是好。
虽然人口稀少,居民点之间距离遥远,但生活却并不显得不便。一来家家有车,还不止一辆。二来美国空中交通很发达,如此小镇周围还配有一个公共机场。从这里坐飞机到美国全境大都不超过一天的行程(可能阿拉斯加和夏威夷除外吧)。生活也很方便。
这就要说说美国的发达了。
虽然从表面上看去,这里很少高楼大厦。除了学校的那几栋楼,建筑物基本没有超过三层的。街道也远不及衡水的横平竖直,宽敞豁亮。但但凡中产家庭都有自己的独立住宅,一般是地上一层或两层,地下一层。普通住宅在两千到四千平方英尺之间(大约二百到四百平米)。汽车是家居必备之物,只是每家数量不同,品牌各异而已。最让我佩服的一点,无论房子盖在哪里——城中自不必说,即便是荒郊野外,四下百十公里无人之处,只要提出申请,水电,电话等公共设施都可以配齐。也是因为土地广袤,怀俄明是美国最早普及直升机救援的地区。无论穷乡僻壤,一旦有紧急情况,直升机都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可见其公共服务之发达。
虽地处偏僻,但一般家庭每年都要举家出游。或者夏威夷,或者佛罗里达,或者偶尔体验一下大城市的风光,不一而足。平日里也经常见三两成群,开上越野吉普或四驱卡车到野外远足,滑雪或者钓鱼打猎。虽说乡下,倒也乐在其中。
当然这里也是贫富有别。富人区的房子也是别致华丽,气派非凡。不过和家乡有些不同的是,这里普通家庭的房子多在城里,而富人则多在城郊安家。有些大地主干脆把房子建在荒无人烟的大草原上。高速路上远远望去如同沧海中一叶扁舟,也成了一番风景。有些人在远离城市之处的房子则仅供度假休闲之用,放假的时候才过去住些日子,平日里只是空着。
不过美国中产阶级仍是大多数。由于人工很贵,即便是中餐馆打零工一个月也有两千美金的收入。所以即便建筑工人或者学校里扫楼道的大妈生活也不见得如何窘迫。偶尔在丹佛也能见到乞丐。不过从来都是身强力壮的男子,往往举个牌子,写着“无家可归,工作,住处,一切可以有所帮助的。上帝保佑您!”(Homeless. Job, a room, anything may be helpful! God bless you!)。
社会的发达还体现在制度的完善上。这里个人所得税在全美算是比较低的,但和国内相比已然算高的了。加上各类社会保险,每月所得将近百分之二十都要交给政府。不过社会也的确基本做到了生老病死皆有所养。美国医疗费用贵得惊人,动不动就要上千美金。居民看病基本都依靠社会或商业性医疗保险。对低收入家庭,政府还有特殊补贴。有几个中国留学生家庭在这里有了下一代。依照法律孩子生于美国即享受美国公民待遇。医院负责人员往往很“大方”地不把留学生的奖学金收入算入正常收入,这样有孩子的家庭就可享受低收入医疗保险。从产前检查到孩子一周岁一切费用全免。而且婴儿出生后一年四次身体检查属于强制性,是必须的。
这里大小麻烦事儿都可以找警察。民众是纳税人,而警察则是政府雇员。美国人用起警察来往往毫不客气——楼上邻居音响开太大了,门口停的不知谁的车挡住自家车出门了,车在路上抛锚了都可以毫不犹豫地打911。甚至迷路了,狗丢了,钥匙忘在车里了这类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也能把警察找来,他可能满心不高兴,不过你叫他他也要帮你。
当然警察也不是总做好事。有一次我的车牌照过期忘记更新了,开在路上忽然听见后面有辆警车鸣了一下警笛。我心里一下子毛了起来,学着电影上的样子把车慢慢停在路边,坐在车里,把手放在方向盘上,等警察过来盘问。年轻的警官过来一看是个中国年轻人似乎也有点吃惊。先是用很缓慢清晰的语调要了我的驾照和汽车保险凭据,翻开看了看,然后对我说我的车牌照已经过期,不允许开车上路。我有些紧张没太听清,申辩了几句。警察略一犹豫,说你等一下,我给你查查,你坐在车上别动。然后回自己车里,不知跟谁联络,查询我的各项信息。我心里正发毛,一边纳闷他怎么知道我车牌照过期了,不一会儿警察就回来了,把驾照和保险单还给我,然后说你的牌照确实过期了,让我马上开回家,哪儿也别去,把车停在停车场,一定不要开出来或者停在路边,否则下次被发现会被拖走。
这也是之所以这里马路上除非重大节庆根本没有警察,平常你不去警察局基本上也见不到几个cops(警察),但中国老生经常嘱咐新生,在这里要谨守规矩,即便自以为没人看到也不要做明知违法的事情。当然不公与冤假错案也时常有闻,但整个社会的有条不紊,并行不悖也的确不是一日可及。
总结来美诸多观感,和家乡作番比较,最大的感触莫过于马克思的经典结论: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里中产阶级的壮大,健全的社会保障,严密的社会管理无不是建立在美国强大的社会基础之上。美国在全球布兵,保障其经济利益和国内各项供应,才保证了美国人能够生活在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中。而一旦经济基础这一条件缺失,混乱与犯罪也曾经在历史上弥漫在美国社会。
然而中国人毕竟是中国人,既生为衡水人也是一辈子不会改变。无论如何,总归身在异乡为异客。美国自建立以来就是移民国家,但对少数族裔的歧视却自那以来一直未曾消除,来美一年,多多少少也能感受到一二。
曾经利用圣诞节假期回家一次,感叹于衡水变化的日新月异。仅仅离家几个月,很多地方就已经难于辨认。亲戚好友们的高兴事儿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看街面上人们的穿着打扮,精神面貌,也和我上次在时有很大不同。衡水人越来越新潮了,越来越向上了,也越来越乐观豁达了。无论是餐馆里的服务员,还是街边小卖部里大妈的脸上都洋溢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如果说拉若米是个平静的小镇,衡水则是变化中的城市。在我到达那里一年之后的拉若米,仍然一成未变,一切如故。而两三年后我再回衡水,恐怕都要迷路了。
平心而论拉若米论环境论生活条件都是个不错的地方,但每每想到此处,映入我脑海的总是十年,二十年后的衡水会是什么样?我不知道,但我相信绝对是个你我今天想象不到的衡水。
挂上母亲的电话,得知家人正在吃午饭,我也到了该睡觉的时候。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家乡的楼宇街道,一草一木不由自主地闪现在眼前;家属院看门的大爷,两代买酱油醋的父子,一一都来和我攀谈;而一想到衡中门口小店里的炒饼,站前街上的牛肉面,肚子便不住地咕咕叫起来….
第二天早上醒来,枕边已湿,不知是惊梦的汗水,还是思乡的泪水……
转载:http://society.mblogger.cn/shangyr/posts/65290.asp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