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祝
编辑制作:半亩方塘
《梁山泊与祝英台》是我国著名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之神伤,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更使这个故事风靡全世界。为了寄托对梁祝的哀思,更为了表达自己对婚姻自由的追求,人们在全国各地修建了许多"梁祝遗迹",仅坟墓就有七处。但梁山伯庙在全国只有一座,位于宁波市高家桥乡邰家渡村。据史书记载,梁山伯为东晋会稽人(今绍兴),还任过鄞县县令。庙内塑有梁山伯坐像,峨冠博带,神采飞扬。祝英台坐像在右侧,着凤冠霞帔,一副江南女子的恬静神态。后殿为梁祝寝宫,内置朱木床。宫后为梁祝坟墓,双墓双碑,又称为"蝴蝶碑墓"。现在为进一步保护好这一古迹,已开发成规模宏大的梁祝文化公园,成了全国唯一的爱情主题公园。 公园毗邻余姚江,占地300亩,按梁祝故事的主线,兴建"草桥结拜"、"三载同窗"、"十八相送"、"楼台会"、"化蝶团圆"等众多景点,采用江南古建筑亭、台、楼、阁、榭的布局,依托山水,取得山外有山、园外有园、移步换景的效果。
梁山泊与祝英台本非正史人物,但也不是虚构人物,这是它和一般传说不一样的地方。只不过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更大的变化。有关他们的记载很多,以至众说纷纭,不一而足。其中晚唐张读的《宣室志》是这样介绍的:“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学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到了南朝乐府《华山畿》中,这个故事已有所增益:“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首先一点是把梁山伯的死由病死变为“为侬死”,也就是为祝英台而死的。其次就是裂开的不是地而是棺木,并且是以商求的语气表达出来的,换一句话就是只是愿望而非“事实”。 由于这个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很多戏曲剧种都搬演过这个经典的爱情名剧,其中以越剧的《梁祝》最为知名。该剧的大意是:东晋时,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求学,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结为兄弟并同窗三载。后,祝英台归家,行前托媒师母许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许。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时,祝父公远已将女许婚马太守之子马文才。梁祝二人楼台相会,之后,梁山伯抱病归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时,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祭奠,惊雷裂墓,英台入坟。梁祝化蝶双舞。这里有意识地增强了他们的相互追求的成分,十八相送以及楼台相会等。并借助惊雷的力量裂开墓穴,最后升华出化蝶这一经典结局。至此,梁祝的故事大致成型。 在众多的爱情传说中,梁祝之所以特别被人青睐不是偶然的。也许这得益于以下几个细节。首先一个是“女扮男装”,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男尊女卑的事实。花木兰中也有这种情节,不过那是为了从军,而这里是为了求学。不过戏剧中的女扮男装往往具有一种传奇色彩和喜剧韵味,这无疑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其次一个细节是坟墓裂开,这无疑给这个以真实人物为原型的故事增添了一种神异的力量,从而使它上升为真正意义上的传说。传说的魅力正在于这种神异的力量。因为前此一切无非都是铺垫,只有在这里才能看到人们的真实愿望是什么。最后一个细节当然就是化蝶了,化蝶赋予了这个悲剧一种浪漫气息,它以其对全剧升华而成为最美丽的情节意象,寄托了人们对他们那种接近祝福一般的良好愿望。这里不妨把它和《秦雪梅》以及《孟姜女》略做比较。《秦雪梅》中的商林先是与秦雪梅订婚,但是由于其家道中落,就寄居在岳父家里读书。一天,秦雪梅去书房看望他,却被秦父发觉。于是,商林被赶出秦家,一病而亡。秦雪梅前去吊祭,万种盘算,终成一空,百般思量,此情难遣。最后全剧以秦雪梅发疯而告终。这个戏同样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但是它之所以不象梁祝那样众口流传,其关键就在于它一味写实,即使已经达到了极其深刻痛切的地步,只是由于缺乏象裂墓和化蝶这样的神异力量和美好想象而稍逊一筹。孟姜女哭长城是另一个著名的民间传说。说的是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子范杞梁(后来演化为万喜良,寄寓着孟姜女对丈夫的祝福)与孟姜女(即梦想丈夫的女子)刚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杞梁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中投海而死。孟姜女之所以能哭倒长城固然有对秦始皇苛政的控诉成分,但是这种神异力量还是出于孟姜女找到丈夫的那种强烈愿望。可以说所有民间传说的精华都集结于这种体现了人们愿望的神异力量,这种神异力量能使一切不可能的成为可能,它的实质是一种融合了民间智慧的民间精神。古诗《上邪》中的誓言就从反面体现了这种精神:“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