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万象 >> 2005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暨考向蠡测
 双击自动滚屏 
2005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暨考向蠡测

发表日期:2005年4月17日  出处:http://youli123456.2000y.net 《考试报》高考语文35-36期  作者:江西宜春学院 鄢文龙  本页面已被访问

自主·开放·探索

——2005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暨考向蠡测

江西  鄢文龙

2005年全国自主命题省市将由原来的11个扩大到15个,江西、四川等四省从2005年开始实行单独命题。

教育部的这一举措,将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省市单独命题的自主性。各省市将在开放的前提下,不断探索新的命题思路。因此,全国及各省市的命题趋向,将在科学合理、注重应用的前提下,稳中出新,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2005年《考试大纲》的特点:全开放

细析2005年新出台的《考试大纲》,与往年相比,我们发现其突出变化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2004(考试大纲,中所标的星号已全部删除,这意昧着2005年高考将对所有考点进行选择性考查。

1.文学常识将成为选择性考查的内容。

文学常识的识记,应关注三点;一是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二是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三是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2.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将在古诗文阅读中灵活考查。

古汉语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应重点关注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二、实行“三不”,给单独命题省市以更多自主权。

①不固定试卷结构;②不设小题分;③不设题例。

不再固定试卷结构,将有利于各省市自主命题时按本省的具体实际需要自由组合;不再设小题分,将有利于主观性试题的整体把握;不设题例,有利于题型的开放、创新。

三,渗入新课标理念,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积极导向作用。

高中语文课程,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学生应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和发现创新五个方面得到发展。

2005年高考语文命题特点:全自主

《考试大纲》中考试内容的不限定性,为全国及各省市单独命题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主性。各省市命题组将在考试大纲的指导下,积极自主地探索自己独特的命题方式,有选择性的考查;试卷结构将根据所选的考查内容作出相应的调整;考试题型也将在规定的考试内容中相应变化,还有可能出现极少数创新题型。

2005年高考语文考自预测透析

一、语言基础知识及运用

语言知识重在应用,语料关涉时事。

1.语音考查,定格三类;题型趋向,依字判音。

语音的考查,重在三种形式:异形同音字、形近异读字和容易读错字。题型上以给出词或语或句中加点的字,不出现注音,然后判定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为主,也有给出注音然后判别正确与否。前一种题型,加大了考查力度,因此,这一题型将继续成为2005年的命题方向。

2.字形测试,别字为主;题型选择,多种格局。

字形的考查,应把复习重点放在别字上。由于试卷为电脑打印,很少涉及错字。题型命制绝大部分情况下选择词或语,近两年涉及到对熟语中的歇后语、惯用语、谚语、格言等的考查。此外,有时也把错别字放在句中考查。

3.词语考查,重在语境;易混词语,初见端倪。

词语重点考查考生结合语境(上下文)准确理解和使用词语(包括虚词)的能力。

同义或近义词既要注重实词,又要重视虚词,特别要注意从去年开始出现的一些意义虽并不那么相近却较易混淆的“准同义词”的选择。

4.熟语考查,渐入Ⅰ卷;存留Ⅱ卷,难度更大。

熟语的考查,实际上在2003年已潜入Ⅰ卷字形考查之中,200415套试题中有七套在字形中考查了熟语,有两套在成语中考查了熟语。以此推测熟语在Ⅰ卷中考查的可能性更大。

5.标点符号,渐入Ⅱ卷;文言题中,可能设题。

2004年恢复对标点符号的考查后,重点考查了句号、冒号、分号、破折号、引号、问号等。纵观200415套试卷的命题特点与隐含信息,2005年可能采取两种命题方式:一是像北京考题一样,放入Ⅱ卷,在文言文的句读中考查;一是像福建考题一样放入Ⅱ卷,在语言运用中与简明、得体题一起综合考查,理由是2005年熟语运用可能移入第Ⅰ卷,这样标点符号自然就可能让位子熟语运用。

6.两类病句,交互出现;语意错误,渐趋主流。

2004年命题者首次将“结构性错误”的病句与“语意性错误”病句分开命题,交互出现在每套试卷之中。实践证明,这样明显降低了难度,有利于考生答题。但由于是首次分开命题,各省市尚以“结构性错误”命题为主,“语意性错误”只有两套试卷涉及。鉴于此,考生在复习时,应把重点放在训练“表意不明与不合逻辑”这—类“语意性错误”的病句上,至于“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这一类“结构性错误”的病句也应适当训练。

7.语言运用,创新领域;连贯扩压,形式多样。

语言运用,是命题者倾注心血较多的—块领域,历年考题都有创新。句式变换、语言连贯、扩展压缩、仿写考得最多。2004年的公益广告、对联拟写、语言衔接及熟语运用,标新立异,深受好评。2005年,图表阅读与文字分析,识别偏离中心的语句与口语转述,将成为主要考查点。

8.文学常识,重新出现;考查方式,结合诗词。

文学常识考查将可能采取两种形式:一是以选择题或配伍题的形式出现;二是放在古诗词鉴赏中以小题形式综合考查。考查内容,将可能以时代、国别、体裁为主,代表作的识记可能性很小,否则,将加重考生的负担。

9.名句名篇,一册尽览;考查内容,以文为主。

关于名句名篇,笔者曾在近几年的《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解读中,多次强调要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名句名篇300句》为蓝本,考试内容将不会超出这一范围。希望这一信息能引起广大考生的高度注意。需特别注意的是,名句名篇有时也放在语境中考查。

10.修辞方法,偶尔入题。重在修辞方法运用的考查,基本上在三类试题中运用,一是古诗鉴赏,一是现代文阅读,一是句式仿写。

二、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1.古诗鉴贵,诗词并举;以词为先,曲渐入题。

综观2004年的试题,诗入题10首,词入题5首。很明显,选材已由前三年的唐诗拓展到宋词。2005年将加大宋词的考查力度,甚至有的省市可能涉及元曲。考查内容由原来的寓意、诗眼扩展到细节、情感、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角度,但语言、感情考得最多,这是古诗鉴赏考查的重点所在。

2.文言阅读,史传为重;句式用法,列入考查。

综观2004年的15套试卷,仍以史传为主,但除从二十五史选材外,选材范围已有所扩大,广东省的文言试题就选自《孔子家语·颜回》。体裁上也有所突破,湖南省的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是苏轼的散文《放鹤亭记》。这意味着2005年的文言文阅读考查,将突破选材、文体限制,因考点选材。

不管怎样选材,文言文阅读除要重视实词词义、虚词用法、文中信息筛选、语句意义理解和内容要点归纳外,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主要字词

主要字词指的是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且易与现代汉语相混淆的字词。

2.特殊句式

这将是2005年的选考内容。实际上2004年北京卷第8题已考查到成分省略。全国卷甲卷(河南、河北等地卷)中“尝竟不见用”就是被动句,乙卷(吉林、四川等地卷)中“吾在此,不汝容也”就是一个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句子,丙卷(甘肃、青海等地卷)中“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也是一个被动句。因此,与其说特殊句式是选考内容,还不如说是文言文阅读中常常要考到的隐性内容。

因此,掌握大纲中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和成分省略,非常重要。

3.词类用法

词类活用,为文言文所常见,具有典型意义,2005年将可能作为选考内容。实际上命题者早就将这类知识点作为考查点,特别是在文言文翻译中,经常出现。2004年丁卷(海南、内蒙古等地卷)中“日令家供具设酒食”中的“日”就是名词作状语。

总之,“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查的最大可能是在翻译中作为”采分点”体现,当然,也不排除直接命题的可能性。

三、现代文阅读与鉴赏

1.实用阅读,关注热点;科技阅读,备受青睐。

实用文的阅读,从试卷结构看,2004年大部分省市都放在第二题,但北京则放在第四大题,2005年可能出现两种结构并存的情况。

从所选文章看,材料都是社会热点。一般是社会科学类与自然科学类,但自然科学类比例高达73%。关注科技,阅读科技报刊,是中学生不能缺少的一课。复习时,尤其要关注反映科技前沿的考古、医学,特别是环保类文章,诸如海啸、绿色奥运等。

2.文学阅读,重在名家;散文主流,小说入题。文学作品的阅读,所选文章大都是现当代有定论的名家名作,以现代作家为主。内容涉及家乡、山河、树木、怀人、忆旧、咏物、读书、快乐等。考查角度在保持题型稳定的前提下,加大了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当然不能排除以微型小说命题的可能,辽宁省考的纪伯伦的(”认识自我”),就是一篇外国小说。

因此,2005年的文学作品阅读可能出现中国与外国的散文与小说对举的分布态势。

四、作文

多种格局,话题为主;“关系”定型,命题其次。

2004年的高考作文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全国及各省市纷纷选用关系型话题作文,高达l0个之多,可见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受认可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关系型话题作文标志着话题作文命题思路的成熟,既有利于训练考生的开放式思维,又可杜绝考生的抄袭现象;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又有利于指导作文教学。但北京及上海等地也出现了命题作文。

2005年的作文命题将可能出现这样的格局:以话题作文为主,命题作文其次,漫画作文可能亮相,材料作文、续写、扩写也可能出现。

复习时应重点关注这样几个话题范围:人文与环保、责任与意识,感悟与体验,现实与未来,家庭与社会、自主与合作等。

几点复习建议

1.面对考试大纲内容的变化,心态平和,从容应对。

2. 关注新课标理念,探究开放式思维。

3.把握两个新增考点,扎实掌握相关内容。

4.重点训练关系型作文,树立辩证、发展思维观。

5.关注古今区域人物,适度阅读,恰当训练。



 双击自动滚屏 
  发表评论:    

用 户 名: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