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个场合,能站在这里和大家谈怎样当老师的问题,实在是个意外。这个意外的发生源于校长在参加某个教研室会议时个别老师的提议。尽管老师中不乏这样的要求,他们提议时也一定是满脸的认真,但我知道,老师们想要的是专家们在这方面的指点,而不是想听我东拉西扯。但校长执意让我来,我想必有校长的考虑,我不想揣摩领导心里是怎么想的,(其实应该揣摩),但有两点我可以肯定,一、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操作成本,不必付讲课费,不管我说的好与坏,讲完之后一句“不错”、“还可以”之类的话足以让我找不着北。二、要把体现人文关怀的“两个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细节中,让职业道德、基本行为规范这部内化外在的风车转起来,总要有人充当唐吉。柯德的角色。因此,为了不糟蹋领导的一番好意,也使我表达的欲望得到一次小小的满足,我把自己关在家里憋了两天,形成了一些支离破碎的想法,今天也算是向领导和老师们汇报。按学校的初衷,今天应该是一堂教师行为规范的讲座课,但倘如此,我就得坐到台下去了。好在领导们非常宽容,宽容到让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从一个普通人民教师的视角谈谈对教师及教师职业的认识,宽容到我可以试着从人性的层面理性的审视我自己和我的同事。因此,今天我不想从微观层面上具体探讨从事教书育人这一崇高职业的老师们究竟该怎样着装、怎样打扮、怎样待人接物等具体的外在形象问题,一是因为在这方面我没有真正探究过,了解的不多。另一方面,在现实中可能根本就没有一种固定的形象可用来框架或约束教师群体的形象,或根本不存在一个固定的描述可以绘制或限定教师个体的具体形象。假使请来100位专家,或是让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写一份关于“什么是教师形象”的答案的话,结果一定会是五花八门。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必然是多样的,这是时代进步的标志。在主张个性张扬的今天,如果谁想硬给今天的教师定一个统一的、脸谱化的形象标准的话,那他一定得担当被认为是逆潮流而动的风险。但教师职业作为一种教化人的职业,教师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一定不会没有一种独尚的万变不离其宗的东西主宰着其核心价值观和外在行为要求,否则,这一职业不会几千年来一脉相承,薪火不衰。那么,这种主宰教师核心价值观和外在行为要求的东西到底是什么那?今天我想顺着这条线索,并试图绕开“无私、忠于、奉献、天职”等这些政治、空洞、干瘪的词句,谈谈我对教师和教师职业肤浅的认识。为避免教化,我将尽量不引用任何专家名人的理论或名言警句,也不想引用任何文件精神或条文,我只想通过我自己对老师、对自我的审视,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我自己的想法,并试图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会像给学生们上课那样,先将整体切成碎片,再将简单的碎片复杂化。为此,我给自己定了三个目标:一、尽量不让大家睡着,天气乍暖还寒,我不想让大家感冒。二、希望大家将注意力集中到我说的内容上,而不是我这个人上,不要想我曾经对你怎么好或对你怎么不好,我只希望通过了解我的思想从而了解你自己的思想。三、希望引发争议和引来反对的声音。因为世界上所有的思想都应该是流动的而不是僵化的,是开放的而不是自我封闭的,是隐含许多许多错误的而不是绝对正确的,思想是在相互冲撞中产生、壮大的。邓小平同志说姓资姓社的问题不要争,我说有些道理还是要争的,道理会越辩越明,可以争论但不要争吵。
第一个问题:我们为啥当老师 为啥当教师,每个人的回答会各有不同。但我想许多人不是为了奉献才当老师的,因为“奉献”可以作为从事任何职业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学生们才当老师的,如果是这样,我们的教育就不会这么无力了,我们更不是为了发财才当老师的,全世界没有靠当老师发财的先例,我想,绝大多数人最终当了教师,只是一种谋生的需要,是想通过当老师获得报酬,从而“养家活口”。对许多男同志而言,对许多胸怀远大志的年青人而言,对许多学生时代很优秀的人而言,如果居然当起了教书匠,多数也是不得已的选择。因此,在心理上,很少有人在从事这个职业之前就做好了充分的职业准备,甚至很多人是在不知不觉中“投错了胎、入错了行”,虽说现在可以选择了,可以辞职,也可以换换单位,但不到万不得已没有谁愿意离开,一是因为我们做惯了老师,除了嘴上功夫深一点,实在是缺少其他技能,换职业的成本太高;二是教师职业眼下还不算赖,一年有两个大假,全年上班不足200天,却可以领到13个月的工资,收入不高但至少也不算低了,现在很多企业职工下岗,至少老师目前还不用担心。这是很多人的心理,也是我的心理。但如今令我们越来越焦虑的是,随着社会的变化,现在的老师是越来越不好当了。首先,过去老师群体是社会成员中文化知识水平最高、最集中的群体。我出生在农村,在我上学前几乎没见过几个大学生,那时的家长和学生大都处于低文化层面,因而全社会形成了对教师的尊敬、尊重,甚至是依赖的关系。现在,受高等教育人口逐渐增加,学生家长、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在减弱。同时,社会其他人群的文化层次迅速提高,家长中、社会上高学历的人比比皆是,一个扫马路的都可能是大学文凭,卖猪肉、修鞋的都可能北大毕业。相比之下,教师文化学历层次的提高显得缓慢,学历上没了过去的绝对优势。第二,现在的学生与过去的学生相比,其接受信息的渠道明显增多。他们现有知识信息的获取渠道首先是社会,是他周围的人、电视、广播、书籍等媒体,其次才是学校老师教的和课本学的,因为他们对老师、对课本不是很感兴趣的,社会现实生活信息的丰富多彩与教学内容的艰深、枯燥、抽象和相对封闭比较,他们更乐于接受前者。同时,由于学校相对封闭,教师工作单调繁重、加上当教师的普遍都比较迂腐等因素,教师的社会生活信息量严重不足,学生们了解的东西老师们未必知道,学生们掌握的技能,老师们未必就会,教师在学生面前的权威地位受到了严重威胁。第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分配的不公平,有一部分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在穿着、打扮、日常消费等方面甚至比老师还时髦、档次还要高,尽管老师的威力主要是来自于知识力量而非经济实力,但由于一切向钱看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常会使当老师的处于尴尬境地。另外,由于学生的身心发育提前,表现为独立性增强,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能力的重于知识的,外表的多于潜质的,老师文化知识的威压在教育中的作用明显减弱。第四,现在老师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学校、家长、领导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课时量越来越大,学生越来越难教,有些差的学生就是不想学,或根本教不会。加上老师们同样上有老下有小,家人的健康要牵挂,孩子读书的问题要考虑,诸如此类,让老师们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老师难当”。但现实要求是:好当也好,不好当也罢,好当要当,不好当还是要当。因为我们首先得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在这样的境况下,老师到底该咋当?
第二个问题:我们该咋当老师
从“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出发,我想,今天的老师不得不思考下面三个问题:与物质世界的和谐、与他人之间的融合、自我内心的安宁。
一、与物质世界的和谐
1、为获得必要的物质基础需付出一部分自由。 人本身是物质的,人首先要获得物质基础方能解决生存问题,人的本性中就有对物质生活不懈追求的因子,因此,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是崇高的,任何抑制人对物质的追求的做法都是不人道的。但基本的常识是我们要享受和获得这种物质基础就不得不牺牲一部分自由。比如小时候,我们很自由,很幸福,想干什么干什么。但有一天长大了,要吃饭了,我们就要找工作,找不到工作就要挨饿。然后我们找到了学校,被聘为教师了,每个月会拿到工资奖金供我们吃饭。但我们为了换得工资奖金,就不得不放弃每天7个小时,甚至更多时间的自由,每个人在工作时间就要遵守职业道德和学校的有关规定,就要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比如,上班不许迟到、不许早退、不许在办公室大声喧哗,不许在教室接打手机;上课不许戴大耳环,不许穿大裤衩子;比如在某个下午还不得不坐在会议室里听一个叫xxx的家伙胡侃咋当老师。因为在工作时间,我们的大部分的活动都是要受制于学校的规定和职业行为规范的。如果我们想在工作时间里换回一些我们个人的自由,不按学校的规章和规定办,就要被量化扣分,就要被扣钱,这个道理很简单,我们之所以能生存,因为我们有物质基础,之所以有物质基础,是因为我们付出了自由。所以,我们要想生活条件好一些,要想保留现在的工作岗位和待遇,就得好好干,还得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其实大家都权衡过了,物质基础和一部分自由哪个更重要,显然物质基础更重要,物质基础能让我们生存,而自由却不能。
2、获得物质基础要预先投资。比如,我们要在我们学校当老师,就必须先花时间、花钱上大学,别人已经开始挣钱了而我们还在那花钱念书。由于我们的投资,使我们当上了老师,由于我们当老师的投资成本比较高,所以我们的回报也较高。这就是获得必先投资。同样,下步我们学校要搬迁,要升格,我估计,到那时本科学历就不算高了,老师们可能会要求硕士化了,今年我们学校又有好几个老师考上了不脱产的研究生,做了老师了还要去读高一级学历文凭,要牺牲那么多业余时间,还得花钱,为什么?为求将来多挣钱,有更好的回报。没办法,天下没有免费供应的午餐,我们要享受更好的物质条件,就必须追加投资。假如有一天,有个单位每月给我1万块来聘我,我还真的不敢去,为啥?因为,我怕拿了人家的钱干不了人家的活,我没投那么大的资,我的本事不值那么多钱。当老师的除了学历上的基础投资,还要有敬业精神、责任感和诚信等方面的投资,否则就会误人子弟。误人子弟,在封建社会可是一项大罪。先说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对自己工作的忘我投入。有两种具有敬业精神的人是值得赞美的:一是非常热爱自己工作的人,他们将工作与自己的生命紧紧维系在一起,以致于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职业概念,他们强烈的事业心支持着他们可以忍辱负重,百折不回;二是那些有崇高精神理想的人,他们具有为伟大理想献身的精神,会做出令常人无法企及的贡献,他们是民族的精英和精神领袖。除了这两类值得赞誉的人,其他的常人大致也可分为两类:一类人是表面上的敬业,他们的敬业是做给别人看的,尤其是做给领导看的,他们的工作一旦得不到领导的认可和赏识,便立即消逝了几乎所有的热情;一类是表面上都不敬业的人,他们工作的哲学是“混”,他们的心灵是灰色的,他们有千条万条混的理由,每一条说起来都振振有词。对常人而言,敬业其实就是一种良心,一种对得起工作的良知,敬业是为自己,为更好地保障自己就业的权利。具备敬业精神的人甚至不用人管,甚至不需要评先进。具备敬业精神的人每天上班就像上足了发条,不是别人给上,是自己给自己上。在他们身上我们见不到一丝的倦怠与懒散,只看到他们急促的脚步,专注的神情,富有神采的眼睛。二是责任感的投资,说到责任,我们经常被要求的是对中华民族的未来高度负责,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对学生和他们的未来高度负责。其实,大家都知道,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哪能为那么多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负责?老师被要求为许多负不了责的东西负责,久而久之也就什么责也不负了。医生违反医疗规定治坏了病人,他要对医疗事故负责,可从没听说过教师为教坏了一个学生负事故责任的。如果学生考试不及格或犯了错误,学校和老师一般都是训斥学生,而不是向学生、向家长赔礼道歉。因此,几乎每一所学校在写光辉历史时都要炫耀培养出了多少多少当大官的,培养了多少多少发大财的,从没听过一所学校交待本校有多少人没找到工作、有多少人坐大牢了。什么叫负责,负责应该是尽力做到一丝不苟,并为自己的过失付出代价。我们违反了规章、规定、规范,扣分、甚至挨处分都是我们必须付出的代价。三是诚信投资。诚信是教师职业一条十分重要的道德标准。什么是诚信?心、口、手一致叫诚信,也就是你说的话就是你心中想的,而你所做的又与你所说的一样,或努力向你说的方向靠拢。市场经济讲诚信,因为讲诚信的交易成本最低;人和人之间讲诚信,是因为诚信使人际沟通更快捷,距离更贴近;学校讲诚信,可以增加信任感,可以多招学生。教师职业的特性决定了教师应该成为诚信的化身。但长期以来,诚信之风很难盛行于校。比如说,我们天天喊要推进教育改革,但有几人是发自内心的?又有几个人真正按照这个理念在做呢?讨论问题,问到有啥意见,很好,不错,而一转身又窃窃私语,这个不好,那个不行,这简直就是人格问题了。看来,教育的诚信不够已使整个教育在蒙羞。
3、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我们都听过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老太婆为改善物质条件一次次逼着老头子去求神奇的金鱼给予她满足,最后做了女王还不满意,结果一切皆空。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要有限度,遇事不能总是先考虑自己的得与失。即使学校发点小东西,也要挑三拣四,挑肥拣瘦一番,好像不如此,自己就吃了亏,这是纯粹的小市民。如果两眼只盯着物质的东西,而失去了精神的东西,终会使人迷失自我,甚至会误入歧途。教师的知识分子特性,决定了教师身上焕发的是书卷气,灵气,呆气,执着的单纯,而不是工人的豪气,农民的义气,军人的力气,家庭妇女、小市民的俗气,商人的铜臭气,官僚的暮气。所以,当老师的不能太“务实”了。对教师而言,在物质需求基本满足的前提下,思想可能更重要,人如果没有了思想就会非常非常讲实际。中国人的高度务实有时真的很可怕。庙里敬个菩萨,旁边还要放上装钱的匣子,人们烧香磕头,顶礼膜拜,许愿、还愿都得放钱,否则菩萨不会“显灵”,当然,即使菩萨显灵也不会得到钱,庙门一关,钱进了老和尚的腰包。西方则不同,基督教徒只有一本圣经,不用烧香啊,磕头啊,贿赂啊,只须把手放在上面,或在心口画十字,与上帝心灵对话,或忏悔就可以了。这种纯精神上的东西对西方人很起作用,我认为也值得我们学习。人不能太务实,太务实就会少了许多情趣,太务实的人不喜欢其他一切不能给他带来实惠的东西。音乐很雅,他不喜欢,他觉得音乐不能当饭吃,他不会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给爱人或恋人送上一束鲜花,也不会在适当的时候,深情地赞美他的所爱。因为鲜花和赞美都不实惠。在我准备这篇材料的时候,校长给了我几句话,摘录以共勉:“教师要远离庸俗、远离铜臭、远离低级趣味,心中要永远有追求”。的确,我们做老师的不能仅仅满足于第一生命,即物质的第一世界,还要追求和创造第二生命,即精神的第二世界,唯有如此,才能使我们的人生在有限中求无限,在缺欠中求完美,在短暂中求永恒,这是我所理解的精神追求的意义所在。
二、与他人的融合
1、做个受同事欢迎的人 什么人受同事欢迎?首先是热情,人们喜欢热情的人,因为他们为烦躁的贫乏的工作和生活注入活力,他们制造欢乐、化解矛盾,他们使冰冷的办公室充满情趣,他们身上总是有一种积极的力量,使人们愿意凝聚在他周围。第二是真诚,与真诚的人交往可以不设防,因而格外轻松,真诚是连接两颗心、两种思想观点、两种个性之间最短的路径。第三是善良,善良就是特别能为别人着想,尽力去为别人做些什么,善良的人善意地揣摩别人,因此,善良的人自己活得很轻松,善良的人善待别人,因此,总是受人尊重和欢迎。第四是大度,这是一个无限多样,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可以欣赏同一律,但更要学会欣赏差异,我们能欣赏与自己的秉性不同的人与事,我们可以不同意,但我们必须欣赏,人们愿意和大度的人在一起,是因为大度的人不挑剔,人们不喜欢被挑剔,如果学会了大度,那么也就学会了尊重。第五是宽容。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迈入了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进入这个世界的资格就是要具备宽容精神。宽容不易,才使宽容成为了美德。一个热情、真诚、善良、大度、宽容的人,一个聪明、仁慈、有活力、有美好外貌的人一定是个受人欢迎的人,同事欢迎,领导欢迎。
2、做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喜欢老师知识渊博、喜欢老师爱开玩笑,喜欢看老师自己犯了错抓头皮的样子,喜欢老师和他们谈F4、谈反恐、谈明星逸事为更爱哪个而争得面红耳赤,喜欢老师讲义气够朋友,喜欢老师突发奇想和他们一起比赛掰腕子,喜欢看老师在操场上打球摔倒在地时的窘态,喜欢听老师在台上唱歌而且走调,喜欢老师告诉他们最近不高兴或很失望的事,或者最近的好消息,这时我们会发现老师与学生的心贴得最近,他们的注意力会全在老师的脸上,他们是那么讨厌老师摆架子,他们宁愿老师有很多小缺点,然后他们可以当面评论并提醒改正,这样的老师有个性、有人的个性、是真实的,是善意的,是美的、因而也是充满魅力的。当老师,首先是当回自己,不要刻意扮演,更不要老想着证明自己,证明自己像个老师。那天校长还同时给了我下面几句话:老师要用爱心唤起爱心,用良知唤起良知、用真诚换取真诚,这几句话,很值得我们思考。
3、注意衣着外表。衣着对一个人的外表形象影响较大。我们当老师的,一要干净清爽。我们不必非得穿名牌,没有破洞没有污渍不散发异味是标准的衣着,虽然平凡,但绝不会有人把我们当成流浪汉。二要大方得体。大方是配合自己的体形,让人看起来顺眼,且没暴露自己的短处,得体是切合自己的身份和所处环境,别人看着不别扭。在此基础上,再高一点,就是讲究点品味格调。这就要考虑个人的肤色,脸形,发式,高矮胖瘦等身体条件和气质,同一件衣服,并不是人人穿都合适,不过这得花一点时间“试验”。教师着装应倾向简约端庄,以强调为人师表和知识的力量。话是这么说,真要拿的准并不十分容易。但我们要绝对接受一个事实——衣着会说话,他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比我们想象的还起作用。也许有人会认为,在外表上下功夫实在是没必要,但没办法,现在的人势利的很,眼皮子薄的像纸,见利忘义、重衣不重人。话又说回来,我们每月也一二千块拿着,又何苦穿的寒酸小气,甚至邋邋遢遢,让人看低?更何况,穿的得体大方,也可以增加我们的自信,这是所有服装设计师公认的事实。
4、时时检点和自省。 人在有标识和无标识状态下都能保持行为一致,是修养。不仅珍爱自己,而且珍爱别人是教养。我略举几个小例子,可以帮助我们自检我们的修养和教养。以一个工作日为例,我们一起自问:早起我们上公车,是否让女士、长者先上了?座位是顺序上车时轮到的,还是通过向前挤得到的?进了校门,学生向我们致意,我们是否视而不见了?我们是否叼着烟卷堂而皇之地进了校门并在学生面前经过?我们是否忘了刮胡子,是否忘了服饰或佩戴首饰的规定,把学校当成串亲戚了?我们是否忘了自己楼道和办公室值日?在办公楼和教学楼道里,是否忘了轻声慢步的规定,穿着钉了硬跟的高跟鞋把楼道踩的像敲木鱼,还不以为然?预备铃响了我们是否还在办公室坐着?上课铃响了还没进教室,是否还毫无愧疚?上课时,我们是否把过肩的长发扎起来了才进的教室?在教室,是否戴着大耳环,穿着开领很低的衣服还带着项链上课?是否忘了要上应该上的课,却花半节课甚至一节课讲自己的光辉历史,或因一两个学生的问题而大光其火,大发雷霆半个时辰还余怒未消?或者反之,完全麻木,对学生的纪律问题完全放任自流,顺其自然,消极对待?听别人的课或者开会,是否忘了起码的礼数,自由出入教室或会场,或小睡片刻,或与同事窃窃私语,也不顾影响了他人?在办公室是否大声接听电话,而不顾他人的存在?是否忘了办公重地不能大声喧哗,规定时间内不要东家子吓猫,西家子吓狗?聊到得意时是否忘了教师的威仪,满嘴“口头令”,也不顾学生在场?是否听见了学生骂骂咧咧、满嘴脏话,而置若罔闻?是否吃了葱蒜也不嚼茶叶、或者喝了酒带着酒气就去上课?有吸烟的习惯,是否不管在哪,上瘾就吸,吸完后随手扔烟头?正巧有人到办公室公干,是否连头也不抬不打招呼也不示意?经过楼门时,是否瞻前顾后,主动为他人开门,并让女士、长者先行?是否收取家长礼物或诱导家长送礼?终于到了下班,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是否忘了关窗户、关灯?公车都来了,是否让大伙等着你一个人?还有没说到的,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时时自省的。
三、自我内心的安宁
1、有个好心态 心态问题很重要。我们在讨论行为规范时,就有老师提出,应该把不带着情绪上课,特别是不能带着坏情绪去上课补充到行为规范里,对这条意见校长很重视,专门嘱咐要加进去。当老师的一身疲态、满脸倦容,低着头,猫着腰、脚拖着地进了教室;见着学生古板着一脸的严肃,讲课要么一本正经地如同布道,要么哭丧着脸像主持葬礼,似乎与这个可爱的世界有着深仇大恨,这些说到底是心态问题,自己跟自己较劲,不能将自己触入这个社会、融入学校、融入课堂、融入学生,总将“我”与工作隔开,把“我”与学校发生的一切隔开,这种心态不好,这种心态影响了自己的健康是小事,吓跑了学生是大事。
2、学会赞美 当老师的有个职业病,就是喜欢挑别人的毛病,而不大会赞美。我的这个职业病更严重。于是学校文化成分里批评和挑毛病压倒赞美,我们的常用表情是批评时的一脸严肃、被批评时的满脸无辜,我们的心态是挑毛病时的尖锐刻薄、被挑毛病时的紧张痛苦,我们学校的通用语言是批评者的指责与训斥、被批评者的不满与抱怨。很难见到赞美者的感激与被赞美者的喜悦,也很少听到赞美者的柔音与被赞美者的谦词。学校的空气因缺少了赞美而时常凝固。人们从心底里渴望自己所做的事受到夸奖,可为什么我们却又那么吝啬赞词,难道赞美真是那么难?其实,赞美他人说难也不难,一两句轻轻的话语,配上一幅与赞美词匹配的表情即可。所以,我们不妨换副眼光,一踏进校门,把内心尘封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专挑美好的东西看,专挑领导、同事的优点看,把用了好多年的训学生的词换成赞美词,换成幽默话,专挑学生的进步一个劲地夸,别人一见你连喝白开水都想着喝出甜味来的好心态,都会不再防着你躲着你,领导、同事、学生们也都会亲近你,由此你的生活会很阳光。
3、让生活多点“轻”松 偶尔翻看今年第2期的《发现》杂志,一缕蕴涵“人本文化”的“轻”文化之风扑面而来,我把这扇窗打开,我们一同感受:
(1)轻造型:纤细身材加淡妆,加上素面朝天又是一个时尚轮回。
( 2)轻衣装:轻巧秀气,抛弃一切多余的装饰而一心展示质感。
( 3)轻首饰:迎面走来一个浑身珠光宝气的女人,往往会让人感到俗气,难 以留下美感,原因在于 “重”。
(4)轻语调:人与人的谈话可以是朋友式的轻松的聊天,哪怕是父子之间,母女之间。。。
(5)轻心态:好心情是生活中的必须。漫步于德彪西的《月光》下,沉醉于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中,流连于约翰。施特劳斯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里,心情会如何?
(6)轻禁忌:大家在一起轻松一点,开个玩笑,来点幽默,只要不伤大雅。
(7)轻娱乐:心情浮躁时沏一杯淡淡的花茶,耳边萦绕着丝竹之声,与好友尽兴畅谈,是否可以让心情得到最好的抚慰与洗刷。
话说回来,对我们当老师的而言,享受生活其实有着天生的有利条件,与“未来”和“希望”打交道,工作之余打开我们的感官,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平素里平凡的点点滴滴,不悔过去,疏离怨恨,淡化输赢,宽枕超脱,毋忘回归最初,这一切的一切都会让我们变得轻松而愉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