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呐喊
——约翰•克里斯朵夫形象解构及其现实意义
文/曦雨 编/晓风
摘要:《约翰•克里斯朵夫》是一部充满恢宏气派和博大的文化内涵的“长篇叙事诗”特质的小说。笔者现从 “生之奠基、灵的赞礼、爱的创造”三个层面来解构人物形象,梳理和挖掘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物形象 现实意义
《约翰•克里斯朵夫》是法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和评论家罗曼·罗兰的成名作,该巨著获得1913年法兰西学士院文学奖,1915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这部巨著共10卷,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二三年间的欧洲生活为背景,以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平为主线,描述了这位音乐天才在充满庸俗、倾轧的社会里的成长、奋斗和终告失败,反映了19、20世纪之交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探索(人道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表现出作家反对现存秩序的进步立场和坚持人类进步文化的艺术观点。全书犹如一部庞大的交响乐。每卷都是一个有着不同乐思、情绪和节奏的乐章。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幻想、追求、奋斗,着力塑造了一个个人反抗的英雄,一个信奉精神独立的知识分子,一个“今日的贝多芬”的形象,他不仅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他也终将照耀人类以后的历史,整部作品人物刻画细致,心理描写独到细腻,充满激情,充满乐感,读来情真意切,让人充分体会到一种心灵碰撞的共鸣。这部小说涵纳了整个人生,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小说风格,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再读《约翰•克里斯朵夫》罗曼. 罗兰深厚的文字功底加上傅雷先生精彩的演绎技巧,使读者跟随主人公共同经历精神历险,品尝在绝望中再生的种种滋味,也内省和提升着自己;也让笔者更深地参透人类征服物质世界(外界)及精神世界(内界)的心路历程,拥有一个清明心境,得到至美的精神享受,真是值得一看的励志的大书、好书。
一、 人物形象解构
《约翰•克里斯朵夫》是一个艺术家的成长之河,也是整整一个时代的音乐乃至艺术的发展嬗变之河。小说描写了德国天才音乐家约翰·克利斯朵夫奋斗成名的一生,这个性灵敏锐地感到了资产阶级文化的衰落和一个腐败社会的精神崩溃,我们可以从他的身上得到温暖、力量和慰藉。
一)生之奠基
鲁迅言道:只有从繁华坠入困顿,才最能感受人世间的冷暖炎凉。没落的经济家庭、音乐灵魂上的薰陶,是约翰·克里斯朵夫生长的沃土。克利斯朵夫出生在德国莱茵河畔的一个音乐世家。约翰·克里斯朵夫在很小的年纪开始肩挑家庭生活的重担,一边接受音乐教育,一边参加乐队演奏,用他的收入补给家庭生活的困难。
父亲血管中的“天性里的天真和人生最可宝贵的好奇心”遗传给了他,天真和好奇,成为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活泼泼的生命力。
祖父的“个人奋斗”、出人头地的教育中“骄傲与没落的贵族气”,被他母亲的“温良恭俭让”的榜样和舅舅“做个平常的人,做好份内的事”、虔诚、欢乐、安贫乐道的思想影响给矫正克服了。
约翰·克里斯朵夫没有接受系统文化教养,本质上保留着最纯朴的“粗野”、性格上的“豪放不羁”,确定了他的平民性。小克里斯朵夫身为长子有机会耳濡目染,经常跟随曾是王府乐队的指挥的祖父到剧场欣赏歌剧,音乐的魅力——使他早熟,启发了他对音乐的兴趣,得到了更多更好的音乐熏陶,同时造就了他思想的丰富多彩。
二)灵的赞礼
友谊和爱情是人类相互吸引先天带了性与灵的色彩,它是灵魂思想甚至肉体最好的营养。罗曼·罗兰用抒情的笔调这样写道:“我有了一个朋友了!……找到了一颗灵魂,使你在苦恼中有所依傍,有个温柔而安全的托身之地,使你惊魂未定之时能够喘息一会:那是多么甜美啊!”爱情,不过是友情的深化物而已。约翰·克里斯朵夫生命中最生动的部分,是由友谊和爱情充实着的。他在情感生活中也历尽坎坷,他过早的担当生活的重担,奠定了孤独的人生基调,他的每一次交友,在他都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
纯洁的友情犹如绿荫,人生需要阳光也需要荫影。在绿荫下,人们可以修复创伤而得以安睡,可以带着疲惫得以喘息,可以获取冷静得以思考……可以享受全部的正当人生。——人哪,就像黑暗里赶路的过客,隐忍着孤独的恐惧和落寞的苦闷,怀着相同心思和愿望的人们,因了相互地不认识而防备着、怀疑着,时时还或有不意地碰撞造成了相互的伤害。
童年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第一次“呼朋唤伴”是在母亲做“佣人”的女主人家里羞辱地被排斥。罗曼罗兰给约翰·克里斯朵夫青少年时代的每一个朋友,在后来都有了一个对应成熟的人。奥多身上的女性成份与约翰·克里斯朵夫男子汉气魄的相互吸引,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性渴望吸收异己品性的表现。书中还以大量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他一次又一次的感情历程,年轻时,他屡屡遭受失恋和失去爱人的痛苦,而默默爱着他的葛拉齐亚,又一直没有引起他的注意。克里斯朵夫陷入过情欲,少年朦胧中的爱恋--骄傲的弥娜,青年的初恋情人--热情却庸俗的阿娜身上,因为他被爱情的利爪抓伤了,心里有了一个急需填补的窟窿。他强烈地渴求柔情和快感,这两样东西!精神上的爱恋对象--慵懒温柔的萨皮纳;以及他源于生命深层的爱,最终以整个身心去热爱却一直不能拥有的--代表恬静、温和、善良与美丽的葛拉齐亚,这个萌动着“性”之芽、“灵”之根的女性,吸引约翰·克里斯朵夫是她布尔乔亚的清高、对人生之剧无力感引起的懒洋洋的处世态度和性情上的真诚与纯净。每一次他都全身心地投入,却往往被现实的冷酷击得粉碎;每一次失败的爱情都给他带来极重的创伤,也一次次地锤打了他的心灵,塑造出他坚强的人格;每经受一次爱情的暴风雨,他都能抛弃旧我,体验“灵”的爱情和友谊,精神思想升华到更高的境界。他的音乐也因得益于爱情的滋养而变得更加丰满,更加富有人情味。
三)爱的创造
克里斯朵夫为人爽直,富有正义感,一生追求真善美,认为艺术家应该向社会上的消极势力展开不妥协的斗争,不愿意用音乐来逢迎时尚,猎取功名利禄。在重重叠叠的人生楼阁攀附中,他挥舞着堂吉诃德式的长矛,横冲直撞的去征讨当时的社会的与艺术的谎言,经历了混沌、暧昧、矛盾和骚乱,他披头散发地奔跑在生命的荒原之上,踩出一行行零乱不堪的足迹,他只是需要让他的生命之力有所流泄,为它们寻找一条出路,从而证明自我的存在,并感受到生机盎然的生活的存在。他周身晃动着贝多芬的火苗,从莱茵河大步地燃烧过来,又在法兰西继续着他革命的气息。他在精神上和创作上一直坚持走自己的路,凭借坚强的人格和一如既往的勤奋,在无人喝彩的暗夜中默默地前行着,他的音乐被磨砺得愈发风格独具,闪耀着天才的火花,形成孤独的热情、狂放、飞扬的音乐风格。随着生命年轮一圈圈地增加,倍受生活磨难的他晚年隐居瑞士,在经历丧事、情欲、羞耻——灵魂的肉博,明白了自己的极限,开始重新思索人生,把上帝当作心灵的寄托和理想的归宿,仍孜孜不倦地奋斗、拼搏,在生活的泥潭中支撑着,他盲目混沌的力在精神上逐渐净化,最终使自己能够公正客观地对待生活并评价生活,完成了他生命的必然过程。此刻声名鹊起,誉满欧洲,和谐恬静。他的作品在欧洲各地演奏并极受欢迎。,这全面的成功在他看来是多么虚妄的幻景,犹如身外之物,他更专注于内心的静修和从更高层次挖掘音乐,十年隐退后的反思转换成了明朗、清新、恬静的音乐语言。一个大音乐家,在童年贫穷的苦水中泡过,在青年绝望的拼搏中熬过,在中年痛失真爱的悲伤中历过,终于到达了晚年清明恬和的心灵状态。从年青到年老,思想的前卫永远造成他精神的孤独,他的音乐造诣已经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人们的理解能力。他已经习惯于住在孤独中,习惯于不为外人理解地在寂静的旷野中奋力前行,尽管无人陪伴无人喝彩,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支撑着他向着真理的曙光前行。最终克里斯朵夫登到绝顶顶层——创造与爱,并与世界建立了崭新的链接,不断地修正自己的错误、拓展自己的视野、减少自己的遗憾、安抚自己的心灵,寻觅一种更趋合情合理、清醒的生活,更爱自己,更热心于名利之外的事物,超越一切又脚踏实地,对人类恬淡而又饶有兴趣,更关注生活每一维角落,掘就一眼鲜活的思想的泉,这也是为人类找到的拯救自身的路径。
傅雷先生在一九三七年为它写的《译者献辞》里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不是一部小说,应当说,…….它是千万生灵的一面镜子,是古今中外圣哲的一部历险记,是贝多芬式的一阕大交响乐。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罗兰这部小说巨作的主人公,也是这部交响乐作品中的最强音,整部作品就是他的一部生命史。约翰.克里斯朵夫一生执著追求抽象民主和光明,一个对光荣的梦想和渴望、对英雄的仰慕和追怀,怀着真正英雄灿烂的内心,是他得以向前奋进的内驱力之一。他的诞生、成长、发展、直至到达生命的彼岸,他作为人的生命目的就是要"理解生活并且热爱生活",他号召人们通过痛苦取得欢乐,克利斯朵夫 是力的象征力的化身,他无限真诚无限纯洁的生命态度,使他自己的生命探索轨迹旋转成了一轮辉煌的太阳。从中体察到了他那颗脆弱柔软的心,他的优雅和高贵,一个人期待一个华丽的人生,即使受苦,奋斗也值得骄傲,即使苦难也富有诗意,最终成长为圣者和拯救者。他是我们人生的考验中的一个良伴和向导,是一个坚强而忠实的朋友,让我们的泪水随情节随人物感情而流泻使大家心中都有一股生与爱的欢乐,使大家能不顾一切的去生活,去爱——这是真正的精神洗礼!
二、 克利斯朵夫这一小说形象的现实意义
当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情打开这部宝典时,在这面闪着灼人之光的镜子里能够返观到些什么?对照自己又有何补益?
首先,启迪着现代人思考一个时代及时代与人的互动关系。《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巨著,就整体而言具有超越时代趋于无限的意义;但就具体作品而言,它是当时十九世纪末期的欧洲史的历史再现,印痕明显甚至可以说非常写实。克利斯朵夫是一个具有强烈生命理想的艺术形象,他要为生命、为生活、为自己的创作去考察社会去思考时代。借他的慧眼,观探到整个法兰西民族的表面浮荡着一层大红大紫的迷雾,喧嚣背后危机重重……因为他同样我们也应该去考察去思考今天我们自己所生活的这个社会与时代。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中所写的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尤其是法兰西的时代氛围,与当下中国的时代氛围有着许多相近之处。首先我们要怀抱兴致和权利来认识某个特定社会时代,其次我们也有责任有义务去思考一个社会时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朴实地道出每个作为生命个体的人必定要与社会和时代发生千丝万缕的关系。如一般民众于昏昏沉沉中忙碌地求生活,而不少投机分子,甚至不法之徒却能够大发其财,飞黄腾达;在上层建筑的某些机体里充斥着虚假和伪善,所谓的艺术公然说谎,学术苍白无力,政客们脑满肠肥等。克利斯朵夫面对这些也曾经痛心疾首,曾经激烈地反抗,甚至绝望。但他在结识了奥里维之后,依着他的引导,克利斯朵夫透过法国时代表面的大红大紫发现了另一个全新的质朴的法兰西。“在法国思想的高峰上,一般通体光明的心灵在幻想;克利斯朵夫从山顶上向脚下的山坡瞧去,只看见一群群英勇的人为着一种活泼泼的信仰--不管是哪种信仰--在那里奋斗,永远想攀登高峰;他们向着愚昧、疾病、贫穷,发动神圣的战争,一片真诚地致力于发明,征服光明与天空;那是科学对自然的大规模的战斗;--在山坡上比较低一些的地方,一群默默的意志坚强的男男女女,善良而谦卑的心灵,千辛万苦才爬到半山腰,因为不能再往上,只能抱残守缺,过着平凡的生活,暗中还是非常热烈地拥抱着牺牲精神;--山脚低下,……。”(《约翰·克利斯朵夫》),《户内》第一部)这些极为形象的描叙,因为我们的神州大地上目前即呈现着这样颇为相近相似的民族的时代的精神生活状况,于是读起来就有一种强烈的似曾相识之感,更有助于我们清晰地认识我们的社会,也更能启迪我们帮助我们思考当下的时代,透过迷雾看到我们国家的前途。现代人认为享受物质是正当的——而仅仅为物质而活的生命,有多卑恭!恭,是尽其所可能占有物质,需要忘我的追求、“逐鹿中原”的气魄、“嘈嘈切切”的执著、急急忙忙地赶路、还有适时的争宠叩头……卑,是因为物质的真正“占有”总是有限,华屋三千只居一隅,满汉全席仅一肚腹。而且,多的难处总是比恰好大出太多。得寸进尺,握十思万,会有永无止境的不满足,穷其一生忙于应答,忙于做人演戏,忙于进出、忙于钩心斗角……这种思考应该成为我们自觉的一种心态和探求,因为我们也同样热爱生命,热爱国家和民族。
其次,促使我们思考生命的本质,廓清我们心灵中躁乱的迷雾。目前中国正经受着市场经济的改革大潮的冲击,还处于市场经济初期尚不很规范的状态下,它一方面强烈地诱发着物质的感性的个人理想,于无声无息中诱导人们追名逐利。另一方面也慢慢地销蚀着精神层面的理性的个人理想。在我们这个国度里一向被视为志于道的知识精英们也大都顺风而倒,疏于关怀和思考国家前途及人类命运等"大而不当"的话题了,更何况一般民众。大家除了一门心思地追求物质富足而外,精神状态不是苦闷不是无所依傍,而纯粹沦为了荒凉的不毛之地,剩下的似乎就是空虚和百无聊赖了。尤其是我们现实社会存在着诸多较为强烈的对比反差,这种种反差会强烈地刺激人们的心智,使其失去应有的平衡。人尤为可怕的是人们再也想不起去开垦去建设自己的这块心田,而一任其不断地荒芜,以致于脏污不堪,甚至很难再让这本应膏腴的土壤生长出什么像样的庄稼来。对一个民族来说,这种普遍的生命状态是可怕的,也是极其不幸的。而要医治这种"市场精神病",最重要的一剂汤药便应是在全社会倡导多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笔者也以为这是一味很合适的汤药。一源于它是一部小说,言不甚深,文不甚俗,现代人可能或许能静下心来反复研读。二源于,这部交响乐式的作品内容蕴涵深厚,读者可以多方面多角度获得助义。尤其是罗曼罗兰塑造的主人公——用宗教的语言来描述:,一个人慢慢上升了,站到了高处,“一切都显得明白,好比离开一幅美丽的油画的时候,凡是近处看来相互冲突的色彩都化成了一片和谐”。这就是他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形象,他不仅曾经深深感动过无数读者,今天他更应该成为我们的一座生命灯塔。因为他能帮助我们认清生命的本质,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廓清我们心灵中的重重迷雾;还因为这部作品本身就是一部人类的心灵史!
其三,让我们变得宽厚真诚,自觉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带来真正的精神层面的安定和平和。只要是一个有正常的生活历程的人,我想或多或少都能在约翰·克利斯朵夫身上找到一些自己的影子,看到主人公是如何的战斗,自己想必也能鼓舞自己的士气了吧。他临终前的自白代表了本书的精华:“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浪浪,曾经创作……有一天,我将为了新的战斗而再生。”克利斯朵夫性格最闪光的地方就是他无限真诚的生命态度,热情的创造精神和积极的进取行动。克利斯朵夫有一颗伟大的心,一个透明的灵魂,一面崇高纯洁的人格大旗。他在生命的初期阶段就表现出了不会矫揉造作而绝对真诚的生命态度,表现出了对生命不同一般的领悟能力。他与自己内心的魔鬼作着不懈的斗争,他在情欲的火焰里拼命挣扎,他不无痛苦地否定自己过去以为神圣的东西……所有丑恶、虚伪和阴谋都被他有力的大手捏成了粉末,他让自己的灵魂从醇厚的友谊,及土地一样朴质的爱情里汲取营养。因迷失生命航向而曾几度险被恶浪吞没;因精疲力竭万分倦怠时的自我审问与自答:"当你不问为什么而生活,而只是为生活而生活的时候,你才过着真正的生活。"(《约翰·克利斯朵夫》)他继续着他的航程,他继续着他命运弄潮儿的角色,他在生命的堕落和更有力的自拔与更新之间焊接着通向真理的金色链条……在快要抵达生彼岸的时候,他终于获得了关于生活的涵盖一切的智慧:"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悲剧。万岁!"(同上)克利斯朵夫英勇伟大的漂流在人类生命史上拖下了浓重的一笔,他完成了上帝放在他肩上的使命,他成了我们的圣者。"当你见到克利斯朵夫的面容之日,是你将死而不死于恶死之日。"(《约翰.克利斯朵夫》)所有认识、理解,并深刻领会克利斯朵夫的读者,都就能够认识并领会生命本身,能够明白自己肩负的义务和使命。换言之,克利斯朵夫这一形象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对于今日我们周围无数干涸的心灵来说,无异于久旱之逢甘霖。,就需要我们循着他的足迹,去无限真诚地投入生活,在经历拼搏挣扎之后, “愿读者以虔敬的心情打开这部宝典吧!”因为它的确能帮助我们重新找到生命的理想,重新找到生活中的坐标。
通过克利斯朵夫这面镜子研读自己之后,至少应该明白一条真理:你自己就是你的未来!作为生命个体,我们或许不能做到具有先哲们那样高度严肃高度纯洁的生命理想,但我们应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勇气和信念。因为我们自己就是我们的未来,所以浪掷生命虚抛光阴是一种极端的愚蠢--我们没有野心,但我们必须竭尽所能地去挣扎去努力,甚至我们也不需要这些空谈,我们只需要行动。我记忆深刻──“我就是创造了一个人。一个人的生命决不能受一种文学形式的限制。它有本身的规则,每个生命的方式是自然界的一种力的方式。有些人的生命像沉静的湖,有些像白云飘荡的一望无际的天空,有些像丰腴富饶的平原,有些像断断续续的山峰。我觉得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命像一条河,我在本书中前几页就说过──而那条河在某些地段上似乎睡着了,只映出周围的田野跟天边。但它照旧在那里流动、变化;有时这种表面上的静止藏着一道湍急的急流,猛烈的气势要以后遇到阻碍的时候才会显出来。这便是约翰·克利斯朵夫全书中这一卷的形象。等到这条河集聚起长期的力量,把两岸的思想吸收了以后,它将继续它的行程,向汪洋大海进发──我们大家归宿的地方进发。”
书中强烈讴歌的伟大生命力,连克里斯朵夫这样的强者,都经历了如此多的波折磨难才达到这个最高的精神境界。我等平凡之辈当然更须努力,唯有在不懈的奋斗中,以坚定的信仰为支持,毫不客气的借用克里斯朵夫的力量,才能最终通过涅磐达到。
三、 结束语
《约翰·克里斯朵夫》展现了一位音乐天才与自身、与艺术及社会之间的斗争,精心刻画了一个充满矛盾和不协调的性格,恰似生活本身一样充满插曲和偶然,一位满怀生命热情却又遭到敌对世界误解的极其诚恳的艺术家。该作品的意义在于生命的延续,从一个灵魂到另一个灵魂的火花。该书将音乐渗透到人物性格和情节之中,从而赋予作品交响乐般的乐思、情绪和节奏。一个个的苦难,没有把他压垮,相反把他锤炼成人,让他的心敏感而温润,让他的感情丰富而美好,让他的性格坚强而又不屈不挠,他的神经和意志,如钢铁一样坚强;他的品德和才华,如天上的星星一样晶莹璀璨;这个善良勇敢的男子,生命中满是不幸和创伤,这个古典的音乐家,他的音乐和所有的语言全都从心底流出,否则他宁愿沉默,他不曾背叛过自己的心灵,也从不曾放纵自己的感情——他的爱是纯粹的给予。笔者阅读《约翰·克里斯朵夫》不仅是文学上极大的享受,更重要的是,深深受到人道主义思想的感染。罗曼·罗兰奇特的小说结尾构思昭示人们:不屈不挠,永不气馁,方能到达彼岸,明天是属于我们的。克利斯多夫更让我感到亲近,而他个人奋斗所面临的一切艰辛困苦,让我更加熟悉,和我自己身边发生的情形格外相似。只要我们足够坚强,用直达人心真情处世,要在活动中实现自我,就可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无垠、恬静,敢拿个人放到天地之间体味渺小的恬静。泰戈尔歌颂它,赞扬它,罗曼·罗兰把它推到了前景。
即使罗曼·罗兰的写作中有瑕疵,人们仍然会羡慕他理想主义的高贵性,这部循环式小说为20世纪力求捕获整个生命经历的伟大传记小说开辟了道路,它是自信的源泉和生命的导航灯,读它,如一道炫烂的彩虹为生活增添色彩,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体悟。
注释:
(1)朱贻茜,时尚新生活 ,曼妮芬通讯第十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