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与中国近代教育 |
|
发表日期:2006年7月9日 出处:http://wangaoke.2000y.net 转载 作者:王可 本页面已被访问 次 |
袁世凯与中国近代教育 |
王可 在中国近代史上,袁世凯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一生玩弄权术,食言自肥,既黑且厚。但大忠固不易,大奸亦有道。李鸿章曾称之:“环宇之内,人才无出袁世凯右者,胆略兼优,能识大体。”事实虽不至此,但袁世凯在某些方面确有过人之处。
袁世凯篡权卖国,早已盖棺定论,但其对中国近代教育的推动还是起了很大作用的。1900年,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仓皇出逃西安,皇室西狩。1901年11月25日,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返北京途经河南开封暂时休息时,山东署督袁世凯《山东学堂事宜及试办章程》奏折送到。据《庚子西狩丛谈》载,光绪二十七年十月十五日,内阁奉上谕,略谓:政务处奏请饬各省速办学堂等语,建学储才,实为当今急务。查袁世凯所奏山东学堂事宜及试办章程,其教规程课,参酌中西,而谆谆于明伦理,循礼法,尤得成德达材,本末兼赅之道。着政务处即将该署督原奏并单开章程通行各省,立即仿照云云。此一道上谕,实为我国兴学之滥觞,不可谓非学界中一重要掌故,亦数典者所当及也。
查阅中国近代教育史料,清廷大臣李鸿章、左宗棠、盛宣怀等多有建学奏折,但均是建立船政、武备、中西学堂等专门性的学堂建置,未能议及普通教育性质的学堂如何筹办,后康有为、张承缨的《请开学校折》和《奏请于五城设立中学堂》折虽被光绪帝接受,下令在杭州建立了第一所中学堂,但作为三级学制的新式学堂在全国还没有开设起来。
在陈州(今河南淮阳)乡试中两次名落孙山的袁世凯,弃文从武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昔日梦寐以求的从文章中猎取功名,从青灯黄卷中博得紫袍玉带的仕途观念逐渐淡薄,通过小站练兵、编制新建陆军,对废除科举,开办学堂和创办各种军事学校非常热心。
在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带领逃亡官员离开河南进入直隶境内时,精于世故的袁世凯为接驾做了周详准备,他恭迎大驾,服侍恭谨有加,一直把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护送到京,深得宠爱,途中对所呈《山东学堂事宜及试办章程》奏折中四项条款详加说明,陈述利害。也许是受了西方列强重创之后的一种醒悟,满清政府认识到了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便下了普遍兴学的决心。到京后,光绪皇帝再次下诏,责成内阁道令各省仿效山东署督袁世凯的做法兴办学堂。据此可以看出,袁世凯在倡办新式学堂并促使光绪皇帝下决心兴学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袁世凯所奏山东学堂事宜”以及上谕“立即仿照举办云云”实乃信史,不仅成为普遍开设学堂之起点,也成为了1902年的壬寅学制和1903年的癸卯学制出现的催生剂。
1902年,满清政府根据张百熙、张之洞等的《重订学堂章程折》和《学务纲要》等,正式把三年级学制(小学、中学、大学)的体系著于国家法令。之后,尝到办学甜头的袁世凯,又先后兴办了陆军小学堂、北洋武备速成学堂、小站电讯学堂、大沽宪兵学堂、保定军官学堂等,培养了一批批专门人才,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极大。
袁世凯的一生,充满了阴险和狡诈,但其对中国近代教育,特别是在兴办新式学堂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还是应该给以如实的记述的。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