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这个题目时,也许你会诧异,是不是写错了?朋友,没有错,可能这不是你的生活逻辑,但却是我的真实生活轨迹。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结婚的,而且还有点早婚的嫌疑。在我这个年龄的人,如果说婚前没有谈过恋爱,可能谁都不会相信。而我却是完完全全的没有经历过恋爱季节,就进入了结婚程序。
我的家庭是个典型的农民家庭,父母年纪较老,家中兄弟姐妹较多。在我们老家有一种风俗,哥哥没有结婚,弟弟是肯定不能先结婚的,否则,各种难听的、无中生有的传闻就会象雪片似的飞来,拿我们老家的一句老话说,“唾沫星子都会淹死你”。于是,当父母对我进行过无数次苦口婆心的思想政治工作之后,为了满足父母的愿望,在外公的热心帮助下,我终于答应了去相亲,并且是惟一一次相亲,便毫不犹豫、当机立断地确定了自己一辈子与之斯守的另一半。第二年一个暖阳普照的冬日,一顶花轿伴着嘀嘀哒哒的喜庆的唢呐声和热闹的鞭炮声,把我的新娘子接回了家,我人生的第一件大事就这样在亲朋好友的祝贺声中顺利地完成了。
就象一句笑话说的那样,“第一次结婚没有经验”,要和先前并不熟悉的新娘子过好日子,今后该怎么办?首先必须要对对方有个全面地了解,所以迟到的恋爱便开始了补课的征程。
我们的恋爱并不象戏文和电视剧中描写的那样,没有银色月光下你追我赶的浪漫,没有青青小河边甜言蜜语的呢哝,一切的一切都是从繁重的农活开始,插秧、割禾、砍柴、种菜……象《天仙配》中的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这个阶段,恋爱的主题就是“发现”,我们彼此都在寻找爱情的支点,在每一项农活中,我考察着她,她也研究着我,我慢慢地发现,我的新娘是那样的勤劳、善良、淳朴,外秀慧中,恬淑贤良。在我眼里,她具有客家女身上的所有优点。而且,对这位“新人”,村子里的嫂婶姐妹们也很认同,很快我们家就成了她们纳鞋底、喝擂茶聚会的场所。她也发现我这个新郎是个忠厚老实,本分可靠,不会花心的人。我们的初恋在邻里的夸赞声中获得了良好的开端。
家的温暖,爱的激励,让我感到了生活的美好,给了我生活的动力,生活也回报给了我许多的机遇,我前进的脚步快了许多。此后,我一个人离开了农村,告别了田野,告别了农耕生活,走进了县城。再后来,我又闯进了这座中心城市工作。这是一座陌生的城市,离家乡三百多里路,加上工资少得可怜,所以我们约定每月回家一次,从此夫妻俩分多合少,开始过着牛郎织女式的生活,我们的恋爱也就进入了第二乐章——“期盼”。刚来到这里时,我不认识几个人,也没有什么亲朋好友,白天忙忙碌碌地采访,一到晚上,对着孤灯,我陷入不可名状的思念之中,窗外的霓虹闪烁,车水马龙,加重了我内心的孤独和寂寞,那远处飘来的忽有忽无的歌声,象要把我的心牵引到深不可测的漫漫天际。实在排解不开时,电话就成了我们倾诉衷肠的桥梁。然而一次通话,换来的不是心情的释然,却是彻夜的难眠,加上家里没有安装电话,电话只能打到邻居家里转接,一来绵绵情话不太好当着别人的面细说,二来老是打搅邻居不方便,因此,我们只好把无尽的爱恋深藏在心底,掰着指头期盼着回家的那一天。期盼让我们学会了忍耐,期盼让我们学会了珍惜,期盼让我们学会了尊重。可以说,时间给我们的爱情着色,距离给我们的爱情上釉,正如一句老话说的那样“距离产生美”,我们的爱情之果在一次又一次的期盼中更加甜蜜。
过了几年的“走婚”生活之后,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窝,一家人好不容易团聚了,生活也较安定了,我们也由少年夫妻变成了老夫老妻,我们的恋爱生活进入了第三部曲——融合。我们都经历了由农村到城市,由农民到市民的变迁,在城里生活,从肉体到精神,从生活到文化都必须融入到这个城市。妻子文化程度不高,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她要放弃用惯了的家乡土话,学会用城里的“洋话”与人交流;要丢下用惯了的犁耙锄头,学会过城里人的生活。在这些过程中,她尝够了酸甜苦辣,而我自始至终都在感情上做她的精神后盾,遇到困难一起想办法,遇到心情不好时当她的出气筒,一有进步就给予极大的鼓励。我们在生活中互相搀扶着,互相关照着,阳光下互相抚慰,风雨中互相遮挡,用勤劳、善良、宽容、坚韧的优良品格度过了一道又一道沟坎,赢得了大家的肯定,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使我们的爱情之屋愈加牢固。
人们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而我的爱情却是从婚姻开始,生活还在继续,爱情也将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