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内幕 >> 关于慈禧的油画像
 双击自动滚屏 
关于慈禧的油画像

发表日期:2005年2月3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西太后在颐和园内画像。在颐和园清华轩院内,有一件美术作品--慈禧全身的油画像。此画高2,23米,宽1。42米,画像上写"大清国慈禧皇太后"。左下方有"hubertvos",并署汉文铭款"华士·胡博恭绘",此画家是荷兰著名女画家。她为慈禧画了两幅肖像,另一幅现藏于美国福格美术馆。此外,还有一位为慈禧画过油画肖像的女画家,美国人卡尔(katecarl)小姐。她为慈禧画了四幅肖像。

  据有关资料记载,清末时候,一些西方国家的政要人物,为加强和清朝政府的联系,讨好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曾通过各种渠道招一些画家来中国,想为西太后画一张大的油画像。他们说出的理由是:世界各国都传说中国的慈禧太后办事凶狠,面目狰狞,非一般女子。而我们这些外国人来后曾亲身与皇太后接触,感到皇太后并非像国外所传,而是一位非常亲善和蔼华贵高尚之女性,如能有一张皇太后的油画像在国外让人观瞻,肯定能消除那些言传,这时维护皇太后声誉是会有好处的。西太后得知此事后,审度再三,虽有难言之苦,但最后还是同意接待由外国人推荐的女画家为她画像。这样就打破祖宗惯例,允许洋人进宫,专设画室,慈禧出坐 ,供女画师们"临摹"。油画艺术,在欧美一些国家有较长历史,我国在乾隆时期,虽然有一些外国画家在宫廷供事,但 他们大多数是以学习中国绘画技法为主,适合融合一些西方画派的技巧,而真正以典型油画而创作的作品并不多见。本世纪初以来,在徐悲鸿等一批美术家的努力下,油画这门西方艺术才开始在中国落户。慈禧决定请洋画师入宫画像,成为当时的一件新闻,国人外人都议论,赞成者有之,不同意者也有之。荷兰女画家华士·胡博入宫为慈禧画像的资料现掌握不多,美国女画家卡尔入宫为慈禧太后画像的记载确倒比较详细。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美国驻华公使康格的夫人,向西太后推荐美国女画家卡尔入宫为画像。据卡尔回忆,她在宫中受到慈禧太后的热情欢迎,每次见面都视为上宾,她对慈禧印象最深的是,慈禧在宫中有绝对权威。"其威严之容,有足使人震慑至不可方物之魔力","能使大小百官俯伏于宝座之下"。无论大小官员或宫女太监,只要一提皇太后就会百恭万顺,不敢有半点疏忽。有一次在画像时,卡尔说从美国带来的画架太小了,在宫中用起来不应手,去了一趟市场又没买到。西太后听后要她画一个尺寸和样式制作的画架已出现在她的面前。她告诉皇太后这副画架非常好。第三天,在她的画室里又出现了五副大小稍有区别的画架。卡尔说有一个就够了,何必要这么多。宫监告诉她,这是宫中规矩,只要是皇太后交办的事,先做一个,如满意,接着再做五个以留备用。她对慈禧另一个印象较深的是看上去不象七十多岁的人,而像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她说慈禧机智,有应变之才,记忆力极强。不管什么事情,只要说过见过一次,她就会记得很清楚。中国的好多古典文学作品她都能"背诵"。在批阅奏章时,对大臣们提出的各种典故的历史依据,她都能只悟运用,立即批阅办理。有一次游昆明湖时,太监把一份奏折急急忙忙地送到船上,人们一看,准是大事急事,而慈禧看后,立即挥毫处理,乘船观景的雅兴不减。在卡尔看来,作为一个女人,能够管理如此一个大国,实在是不容易。

  在卡尔为慈禧画像的日子里,最使卡尔伤脑筋的是时间太少。慈禧每次出坐的时间不能太久,而且次数有限。出坐一次后很久不能再出坐。有时让其他人代坐,但面部形象就很难替代了。由于这些原因,卡尔在颐和园住了八、九个月,才为慈禧画了几幅油画。有慈禧穿宫装坐在宝坐上的;有慈禧穿便装和她的两只爱犬在一起的。可惜,卡尔的作品均未留在颐和园。现在颐和园的慈禧画像,色泽艳丽,色调明快,颇见作者的功夫之深。但脸部的阴面和阳面光调反差小了些,缺少油画特色。据说作画时并非如此,只是宫中有人提出,皇太后的脸不能一半明一半暗,好似阴阳脸。作者听了提醒之后才心不由衷地改成这个样子。

  华士·胡博女士是何时来华做画的,尚未见到准确记载,只知道她是荷兰国林堡省人,从小就学习绘画。成年后曾出国到亚洲、美洲一些国家。1988年,荷兰林堡省的柯可恩和马恩博两位副省长专程来颐和园,观看了华士·胡博为慈禧画的像,他们把这件事看作是中荷两国文化交流的一种表现。同年,颐和园管理处就此幅油画像邀请在京的著名艺术家和史学工作者座谈,大家对此幅油画的艺术价值及在美术史上应有的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双击自动滚屏 
  发表评论:    

用 户 名: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