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原创 >> 由弥勒佛与韦陀来审视人才使用
 双击自动滚屏 
由弥勒佛与韦陀来审视人才使用

发表日期:2006年12月7日  出处:http://sdax.2000y.net  作者:徐金春  本页面已被访问

  
  去过寺庙的人,一进门首先看到的,便是满脸笑哈哈的弥勒佛在迎接客人。往后看,是一脸阴沉沉的韦陀。传说在古代,他俩分别掌管不同的庙宇。弥勒佛性情快乐,所以香客很多,但他丢三落四,不会理财,致使入不敷出。韦陀是把管账的好手,但成天阴着脸,太过于严肃,搞得香客不愿意来。佛祖查看香火时发现了这个问题,就立即将两人放在同一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韦陀掌管财务。在二人的分工合作下,庙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故事当然是虚构的,但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有益的,特别是对我们怎样发现人才,怎样看待人才,怎样使用人才有着深刻的启示。
   
      要有赏识人才的慧眼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个称职的领导,要有一双发现人才的眼睛,要善于看到部属的长处。试想,如果佛祖不深入寺庙检查工作,或者退一步说,他去检查工作了,但没有发现弥勒佛笑哈哈和韦陀阴沉沉的价值所在,就不会有后来的“黄金组合”了。联想到我们部队一些领导,一方面,总是抱怨人才太少,手下的干部适应不了工作岗位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拥有人才而不使用人才。比如对入警大学生,不看他们在学校学了什么专业,具备什么素质,到部队后千篇一律安排在基层所、站、艇、队,从排长干起,一干就是好几年,硬是把他们拖得知识老化、锐气退化、思想僵化,使得他们没有用武之地。不可否认,大学生干部身上是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和缺点,但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人才的长与短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我们每年招收大批地方大学毕业生,初衷是看中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文化水平,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必将出现一边口口声声叫嚷没有人才需要人才,一边又不折不扣地荒废人才埋没人才的局面,长此以往,必将使大批人才流失,影响部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要有容纳人才的胸怀

  容纳人才,既要容纳人才过人的优点,也要容纳人才的一些缺陷和短处。佛祖的贤明之处,在于他既不妒贤嫉能,没有因为弥勒佛人缘关系比自己好,韦陀比自己精通账目管理,而给他们“穿小鞋”,也没有揪住弥勒佛丢三落四的毛病、韦陀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的毛病不放,反而包容了他们身上的优缺点。古人说:“君子非无小过。君子小过,盖白玉之微瑕”,这表明只要一个人有一技之长,主流是好的,就要大胆地使用,而不能因为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就让人才白白流失。容人之“短”,不仅包括容忍别人的缺点,而且要容人之“过”(即历史地看待从前的过失)、容人之怪(与常人不同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当然,容人之短决不是对所用之人的缺点视而不见,也不是纵容姑息,而是在给他舞台和机会的同时促其逐步改进。作为一级领导干部,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特别是对年轻干部,要看到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过程,应该看他们的主流、看本质、看优势、看发展,只要主流和本质是好的,就要敢于使用,让他们在相应的岗位上展示自己的聪明才华。

      要有重用人才的胆魄

  庙宇的香火是否旺盛,从表面上看是香客的多少问题,但本质上反映的是人心向背问题和庙宇可持续发展问题,在这一点上佛祖心里非常清楚。如果不从发展佛教事业的大局出发,只想平安无事地当他的“太平官”,他断然不会改革庙宇的管理模式的,加上弥勒佛与韦陀原来在不同的庙宇独立地主持工作,两个人的性格、气质和业绩都大相径庭,贸然把他俩召集到一块共事,会不会出现互相不服气,闹不团结,使得香火彻底断绝?如果这一改革失败了,会不会动摇自己的执政基础,丢了乌纱帽?佛祖的决策,体现了他非凡的领导胆魄。这样成功的例子,在历史上有很多,西汉王朝的奠基人刘邦在回顾他为什么能够打败项羽时,曾经说过是因为他重用了三个人:张良、萧何、韩信。出谋划策用张良,安抚百姓用萧何,重大战役用韩信,三个人配合得珠联璧合。反其道而行之的,在现实工作中也大有人在。比如,在对待一些有争议的但又有专长的人才方面,一些单位的领导虽然会比较客观地评价这类人,对他们的专长也心知肚明,但怕担风险,怕得罪更多平庸的人,怕危及自己的乌纱帽,还是把这批人继续封存在“冷宫”,依然重用那些听话、平庸的人,致使部队各项工作起色不大、发展不快,严重影响了质量建军的大局。 曾子说,“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这三句,值得我们各级领导深思和借鉴。
 



 双击自动滚屏 
  发表评论:    

用 户 名: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