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时容易见时难
晓芸
放假了,全身心的放松,让我有了时间和精力在家里翻翻捡捡:把过去的照片、同学录什么的都看了个遍。在看师范同学的留言时,我发现有一个同学的留言是:“别时容易见时难。”仔细想想,还真是这样的。四十多年的生命旅程中,缘来缘去,结识了很多的朋友,当初的相识相处相交相知,是何等的快乐,何等的融洽,可一朝分别便难以再相见了。
就拿这位同学来说吧。八二年从宜都师范毕业至今已整整二十四年了,但回想这二十四年来,我们总共只见过三次面。毕业时,我回了家乡猇亭当了小学教师,他幸运地被分配到宜都市宣传部工作。江水相隔,彼此根本没有什么联系。记得毕业后的第一次相遇是在宜都街头,也只是匆匆打了声招呼而已。其后,我们各自成家立业,直到九三年我随丈夫调到枝城工作。因为喜欢读书,常为学校写点消息,也写些教育、生活的随笔,便投到当时的市报去,而这时的他已是该报的总编了。因为对文字的共同爱好,我们有了些电话和网上的联系,逢年过节,彼此问候一下,发个电子贺卡,友情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了。有一年暑假,我和丈夫都在县城参加培训学习,接到他的电话,邀请我们去他的报社相聚,共进午餐。当时还请了两位师范的同学作陪,那便是我们的第二次相见。别后,我写了一首小诗叫《收藏友情的美丽》,他还把它登在了市报上。后来,我们县市的报纸停办了,他调到了《三峡日报》工作。第一年,他主编《地方新闻选刊》,赠了一年的杂志给我看。每个月都收到他寄来的杂志,看到邮件上他那遒劲有力的大字,心中甚感亲切,也很感动。有了手机以后,便常常以短信交流致谢。一年很快就过去了,从今年开始,他担任了《三峡日报》第一版的主编,负责新闻编辑。我现在不能读到他寄来的杂志了,但却每天都能读到他主编的新闻,看到他的名字署在报纸上,仍然觉得很亲切。偶尔的短信联系,他嘱我们如果有机会到宜昌,一定要相聚一叙。今年七月的一天,我有机会到宜昌,我没有忘记他的话。我们也才有了二十四年后的第三次见面。在夏日灿烂的阳光下,我们穿过夷陵广场,来到国贸大厦的自助餐厅,找一张桌子坐下,自己动手选菜,炖了一个火锅,边吃边聊,甚为开心。两个多小时,仿佛只是弹指一挥间,到下午两点多钟,他已送我乘上了回家的班车。短暂的相见又结束了,也不知未来的日子里还会不会有新的相遇或相聚。
别时容易见时难。人生会经历很多事情,认识很多人。不同的阶段也自然结识不同的朋友。生于六十年代的我,求学的经历颇为丰富,因而结识的朋友也算广泛。
小时候在贫穷闭塞的山村中小学启蒙,同窗时间最长的有一位同学。是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同到高中毕业。因为当年从家乡那所中小学考上县重点高中的只有我和他两人。但他比我更幸运,高中毕业直接考上了大学,后来还读了研究生,被分到了国防科工委工作,现在也算是高干了。自从八0年高中毕业至今,已是整整二十六年了。身为老同学老同乡的我们,竟然一面也不曾见过。直到今年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他的二嫂,才得到他的电话号码。我发去了短信,然后又通了电话。虽然几十年不见,但聊起来还是那么熟悉与亲切。女儿就要到北京读大学了,他说,如果送孩子上学到了北京一定通知他,他还想召集在京的同学一聚呢。这真是“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啊!如果有朝一日真的相见了,也定会有“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的惊喜莫名吧?
一九八五年春天,在经历了三年的工作之后,我又参加了两项成人高考,一项是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的招生考试,一项是全国统一的成人高考。我都考得很好,既可去读电大,也可以读专科函授。因为电大可以脱产到枝江的直属班学习,所以我选择了电大。在那所由省化农场改成的校园里,我又认识了一批来自各条战线的新同学,结识了几位好朋友。其中有一位来自省化肥厂,比我们一般的同学都年长。他经历丰富,多才多艺。下得一手好橡棋,乒乓球也打得好,据说还会画画,当过工厂乐队的指挥。尤其是写得一手漂亮的钢笔字。文章就写得更有个性了。记得开学第一次作文后,老师在进行作文讲评时,我和他的文章同时被老师当作了范文来评讲,但我们的立意却是截然相反的。我是正面评论一篇文章写得好,而他呢?却是把朱自清的《背影》批得一无是处。我不敢苟同他的观点,但我佩服他的勇气。
缘于对文字的共同爱好,三年同窗,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毕业临别时,我们互留了地址。其后,他回厂工作,主编厂报,每期报纸上都会有他的大作,署名樵夫。他便赠寄一份给我阅读。那时我已结婚,身怀六甲,体质虚弱,而夫妻分居,无人照应。又刚刚进入中学任教,缺少经验,工作上也不太顺利。在那种艰难的境况下,这份来自友情的精神食粮曾给了我很大的安慰和鼓舞。其后,我们因为某些原因断绝了联系。一直到九五年吧,我们才在同学的一次聚餐会上相见一面。此时距毕业分别就已七年多了。聚餐性的相见是短暂的,而分别却似乎成了永远。但偶尔在网上遇见聊一聊,他竟然能猜出我正在读什么书。
一九九六年,我又一次参加了全国成人高考,有幸考上了湖北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函授。因为当年该校本专业在全省只招了三十名函授生,所以函授点就设在学校本部。三年的寒暑假,我都得跑住武汉。通过函授同学,我又有幸结识了一位武汉的朋友。她不是教育系统的,擅长营销工作,为人极其热情。因为同样的出身和经历,我们很快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武汉的夏天特别热,面授时,我在校园内热得无法安眠,便成了她家的常客。我还曾将孩子带到武汉,学习时就寄住在她家里。可这样的好朋友,九九年我函授毕业一别,直到去年十一月才得一机会去武汉学习,与她一家重相见。其间我们只是保持着电话联系,逢年过节时也互寄贺卡表示问候。这次相见,为了方便交流,她硬是留我在她家里住,把老公赶到儿子房里开地铺,却与我同枕共眠。今年我女儿高考后,我打电话给她,征询填报志愿的意见,她还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资讯。后来大学开始入取的时候,她又打电话来询问女儿入取的情况。
友情就如陈酿的甘醴,只要揭开瓶盖,你就会嗅到芬芳。半生的经历,我没有太多的成功感受,确也没想做什么大人物。可我的人生却沉浸在友情的芬芳之中。女儿高考后,四面八方的亲朋好友、同事熟人纷纷来电表示关心就是映证。就是在我们一家回农村老家避暑,信息闭塞之时,并不需要我们的委托,自然就有朋友上网查询后,及时通报各高校的入取状况。这些时刻,真的是很令我感动。这是友情的力量撼动了我的心灵。
三毛说:“朋友的好处,在于可以选择。有些,随缘而来,有的,化缘而来。”古人早就说过了:“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可在我看来,朋友一定是千年万年才修得来的。在淡如水的交往中,流淌的是心灵的衷曲,享受的是精神的愉悦。
别时容易见时难。正因为难得,所以我们应该倍加珍惜。无论是随缘来的,还是化缘来的,都是一样的珍贵。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浮躁不安的氛围中,我们要努力为真挚的友情撑一片干净的天空,在疲惫的心灵里为纯洁的友谊留一角温馨的空间,让友情芬芳四溢,弥久不衰!
2006年7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