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 恙
作者 半 尘
编辑 乐未央
(一)
茫茫黄土高原的深处,一座连着一座的荒山,稀稀疏疏的绿草掩不住单调的土黄色。秋风起了,那些草衰败的样子显得更加丑陋,只有几丛野菊和蒲公英在其中惹人注目。碧绿的野菊还未开放,只有蒲公英张开一朵朵小伞,它暂时藏起春夏的美丽,不想现在却又是另一种风姿。
有几朵蒲公英被风吹散了,随着风从一个少年的眼前飘过。少年坐在高高的山坡上已经很久了,此刻他忽然生出了许多感慨,眼泪不自主得就顺着脸颊滑了下来。少年叫田无恙。上学之前他本来叫田五羊,是父亲买回来五只羊后,正好他也出世,高兴的父亲就把他叫成五羊了。上学的第一天,老师嫌他的名字太土气,就给他改做无恙了,父亲和他都不知道无恙的意思,但老师的建议总是正确的,所以也乐意接受。
无恙是被父母寄予厚望的孩子,也是被父母抛弃的孩子,至少现在无恙自己已经想明白这个问题了。
无恙的家现在就在山顶上,几间土房孤零零的,有几棵绿树才不至于让它失去生气。本来无恙他们家也在山下谷地小河旁的村子里,可是河水在一年一年地退却,地里的收成也因为干旱一年不如一年,而各种赋税却越来越重。生活本来就紧巴的人们,开始为生存着想了。无恙的父亲放羊的时候,就在这座山的山顶附近发现了一眼细细的清泉,虽然纤弱却常年不断流。所以十二年前的一天,他们就举家离开了村庄,迁到这高高的山顶上居住下来了。房子是山下村里的叔叔大伯们帮助盖起来的,可以想见当年往山上运送木料砖瓦是多么艰难。父母日日操劳,在山腰开垦出一片又一片的土地广种薄收,他们种坚强的洋芋,种贫贱的荞麦,也种在山上收成极为可怜的小麦。他们就这么生存下来了。那眼细小的泉水旁边,父亲掘了一个很深的坑,把宝贵的水蓄起来不再让流失一滴。这些水,养活了父母和他们的三个孩子,养活了七只羊和一只狗,养活了两棵苹果树和一棵核桃树,还养活了院子里一丛开大红花的西番莲。可泉水毕竟太小了,已经不允许再有多余的生命供它养活了。
从山下走到山顶,有再好的脚力起码也要两个钟头,所以几乎再也没有山下的人上来了。他们摆脱了烦人的农业税费,也距离山下的社会越来越远了。但生存的艰难只不过从一种状态又到了另一种状态罢了。当最小的弟弟降生以后,父母考虑到必须得有人离开这里了。无恙是父母的首要人选,父母要让他上学了,上学是让他离开这里最好的手段了。为了上学,他的户口被落到了山下的姑姑家,因为不交纳农业税费的人家,孩子是不会被当地的学校接收的。这样在理论上,无恙与自己亲生父母的关系已经隔开了。但无恙一年来又能去得几次陌生的姑姑家,寒来暑往每天山上山下的辛苦来去。那几只羊和那两三棵树成了无恙上学经济上的支撑,妹妹可以放羊了,弟弟可以浇树了,父亲牵着滋生的羊儿,背着苹果和核桃,可以到山下的镇子上换钱了。那些果子是最诱人的,弟弟妹妹包括无恙只可以闻闻那香味,是不可以吃的。每次看到弟弟妹妹贪婪而又无助的眼神,无恙都会感到自己身上负担的沉重。
现在,高中毕业的无恙已经收到了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一叠薄纸换来父亲的苍老,母亲的憔悴,也换来他们无比的喜悦,他们的计划几乎要成功了。坐在山坡上,无恙看着远处一个一个熟悉的山包,心里自问:我要离开这里吗?我真的要离开这里吗?说真的,自小到大无恙还没有离开过家乡一步,到别的地方他能适应吗?也许他乡的风景更加迷人,他乡的生活更加舒适,即使无恙把他乡想象成天堂,但这黄土,无恙还是舍不得离开。
经常有“呜——”的一声随风从远方传来,飘渺而又悠长。叔叔告诉无恙说那是火车的汽笛声,火车可以把人送到蓝色的大海边,也可以把人送到绿色的森林里,还可以把人送到广阔的草原上,繁华的都市中...总之它可以把人送到任何想到的地方。那时,无恙幼小的心里浮想联翩并涌起无限的向往。火车在哪儿?前后左右都是莽莽大山,它到底在那座山的后面出没?曲折的山谷传来它的声音却没有它的方向,慢慢的,无恙想象中的火车和那切实传来的汽笛声都在心目中变成了虚幻。
叔叔就要回来了,无恙又可以见到那曾经让他迷恋而又崇拜的人了。叔叔是无恙的父亲那一辈唯一走出去的田姓的人,叔叔靠大家的周济上学,考上了一所石油学校,后来就成了一名石油工人四海为家。小时候叔叔曾带着无恙一起玩耍,他会扎飞得很高的风筝,他会游泳,经常在小河里摸鱼捞虾,无恙也会游泳,那就是叔叔教会的。那时叔叔在无恙的眼里既亲切又神圣。后来叔叔走了,多少年来叔叔都没有回来过了。无恙经常在苦闷的时候会想起叔叔,他仔细保留叔叔的地址,把苦恼写成信寄给叔叔,叔叔每次都回信,并把最新的通信地址附在信封上。直到现在,叔叔真实的形象在无恙的脑海里还是无形,但他确实是无恙藏在心里的最幸福的秘密。一接到录取通知书,无恙就迫不及待地给叔叔写信,无恙知道邮递员不愿意把回信送到山上,就每天跑到山下去等。叔叔的回信来了,无恙看后更是兴奋不已,叔叔说为此他要回来了,他现在工作的地方离那所大学所在的城市不远,无论如何他都要回来,把他这个出息的侄儿平安地送进大学的门口。(待续)
欢迎欣赏{半尘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