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3d图库 >> 文明的标志是什么?
 双击自动滚屏 
文明的标志是什么?

发表日期:2007年2月28日  出处:http://xihai.2000y.net 西海博夏  本页面已被访问

文明的标志是什么?

 

文明的标志是什么?

 

要认识“文明的标志”,就必须认识到人类的进化过程是怎样的一个过程?那就是要还原到五、六、七千年前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古老民族是生活在怎样的一个环境中?是选择怎样的一个地域?那就是一个无文字(或还没有熟练运用文字)的基础上,没有文字记载的条件下,那么,那个时期是一个怎样的一副生活的情景状态?

这个社会是人类生活的远古时期,是华夏人类的活动造就了一个大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如何来认识和识别在其社会状态下的文明程度?这就不得不对人进行研究,对人所生活的自然环境进行研究、生活方式进行研究,特别是对人类当时是怎样的一种文明程度的“人”加以识别。

“人”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人们往往会回答:创造力,有思维,但人类的最大特点是能“开口说话”,是有“语言交流”;人类的思维方式是语言能动下的产物,创造力是语言传授下的进化。正是语言的神奇上产生了人类最文明的东西:“文字”。人类的有史文明记载就是“文字的功劳”。无史社会的最根本的缺憾就是无文字或文字不能有效的记载并保存至今。如果说,把文字作为一个文明的其中标志的话,二三千年的有文字记载时期是极其短暂的一个时间段,但文字的产生与形成过程决不是这区区的二三千年的时间,是要经历不知多少(更长)年月。从良渚文化的器物上,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良渚文化时期反山琮王刻符、余杭南湖陶罐在十一个图文、及澄湖良渚陶文、马桥宽把杯图文已经有了文字(图文、刻符、绘画),即在良渚文化的鼎盛时期文字(图文、绘画)已经形成,“文字”的最根本由来是“闻之”,是语言下的产物,是从最简易的刻划、绘画开始,良渚文化的图腾神像刻符是文字的鼻祖,是中华方块文字的母本,华夏民族是汉民族,汉民族是一个水民族,是从水域生活为天堂的,东部沿海地区的水域地带却正是华夏文明源头之地,其代表是良渚文化,良渚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对于“良渚文化”的认识,也是经历了曲折过程,从1936年施昕更在其故乡余杭良渚镇发现、发掘,但由于受当时传统的影响,考古资料和考古科学技手段的限制,当时的董聿茂、董作宾、卫聚贤都认为是龙山文化的一支。通过二十余年的考古发掘,良渚文化使人们认识到东南沿海地区的远古文化的解读,说明了在这块土地上已有了先古百姓聚居,并且具有一个十分奇特的先古文化。对这一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的独木舟、木桨、农业生产工具、及丝、麻织品,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19591226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先生在《长江流域考古问题》一文中正式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

“良渚文化”的正式命名,使良渚遗址从龙山文化〔独立出来,解脱了传统的影响,开拓了良渚文化发掘与研究的领域,从而以后发掘了江苏吴县草鞋山和张陵山、武进寺墩,浙江嘉兴雀幕桥、湖州钱山漾、杭州水田畈,上海马桥、青浦县福泉山等一大批良渚文化遗址。

但在对良渚文化的认识上,人们的观念还远远没有达到一个最根本的认识高度上,良渚文化研究上的还存在着许多千古之谜,不能被哲人们有所全面、深刻认识、认知。为什么会有一种怎样那样的问题存在,从七十年的良渚文化研究进展上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那就是良渚文化研究上没有真正地切入到这个文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中去、华夏文明探古是没有真正地解读良渚文化是华夏文明源头。仅以良渚文化是一个文化体系定位上,良渚文化还只是一个太湖流域窄小的那个小小地域文化性质,这是极其错误的。并且,以太湖流域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及马桥文化与良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上还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以往的七十年对良渚文化的研究认识上,良渚文化是从崧泽文化而来,崧泽文化是从马家浜文化而来,马桥文化又是继承了良渚文化。在对良渚文化的研究上,人们的观念局限于一个窄小的思维空间内,没有提高到一个大良渚文化思想体系上来。

1980年春天,就在瓶窑镇吴家埠发掘了19座良渚文化的墓葬。这批墓葬,按土层剖析,大致可分四层,第一层是表面土,第二层以下集资是良渚文化层、崧泽文化层和马家浜文化层。我们从吴家埠发掘资料上能发现一个什么问题?吴家埠位于瓶窑镇(汇观山)以西约四、五里,是现在的苕溪以西方位,是莫角山外围的塘山条堤坝的附近周边,已经是一个三十中平方公里外的地域。从仅有的认识上,说是证实了“当时良渚文化良渚先民已经聚族而居,城镇已经形成”,但问题没有从更深刻广度上的认识:那就是良渚文化层、崧泽文化层和马家浜文化层三层文化层出现在这一地点意味着一个什么天机?良渚文化层、崧泽文化层和马家浜文化层是一个大文化层,马家浜文化就是良渚文化,崧泽文化也是良渚文化,这就是三者之间关系,是一个一统的关系,反映出太湖流域本身是一种大良渚文化之下,并且是华夏文明源头,其大良渚文化的范围广大,有琮之地就是大良渚文化的范围,是一个“琮国”。中国的出自就是“琮国”,五六七千年前,已经形成了一个“以玉为兵(邦)”的琮国,中国的文明史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其它各地文化的性质及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八千年的文明是大良渚文化文明,是华夏文明的历史正统观。

1986年和1987年,在对反山和瑶山先后发掘上,其重要的发现,震动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并开创了良渚文化研究的新时期,特别是在中华文明起源认识上,有了新的突破: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源头之一。但又经过了近二十年来众多学者的研究始终没有摆脱“之一”两字,因为没有一个人能来解释和破解良渚文化研究上的千古之谜,来解答华夏文明的源头上在一个五六七千年的历史时期,良渚文化的余杭西海是当时的文化、政治、经济的中心,从而来证实良渚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从而来认识一个夏代是一个良渚文化的时代,是一个陶器时代是一个有声有语言交流的社会的特征,是一个水上捕鱼的水上生活社会“划舟风帆远行”社会发展时期,当认识到一个“西海”一个“霅溪”一个“浮玉禹地”时,我们的现今民族将会有怎样的一个喜笑颜开、喜极而泣的时刻?

从反山发掘的玉琮王上,刻有神人兽面纹,这是华夏文明的最重大的发现,其刻纹精细传神,与青铜器饕餮纹相似,并早于商代,从而证实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显系良渚玉琮神徽图文的直接影响,从而证实上一个文化源头的底蕴。良渚文化的图腾神像刻符是文字的鼻祖,就是“龙的传人”的最真正的表达“戎的船人”。

反山良渚文化遗址地高出地表面四到五米,瑶山海拔35米,汇观山海拔15米,以及在良渚文化中心之地良渚、瓶窑、安溪这一块平方公里的土地一百多处的文化遗址地都建在高出地表面的高地或缓坡之上,从这一方面,我们能认识到一些什么呢?那就是良渚文化研究上要我们认识一个“水平(面)”;这个“水平(面)”是对良渚文化研究上的水平尺量器,也是对良渚文化最珍贵的玉器器物玉琮的功效上的认识:“玉琮”是一个衡量土地泥土的一个慢慢交上升的演变过程的微小尺量器,是尺量当时人类所居住的环境是一个水域“西海”,这里都是在一个水域的周边地域,是水中的高地上。这些良渚文化遗址的形成是受当时的生活状态与环境是一个水域所起决定影响的。这个“水平(面)”就是余杭之地的“西海”海平面。但由于西海是一个季节性的内陆海,海水平面的涨落在季节性中反差很大,落差在二三米或更多的落差间,从而造就了怎样的一个良渚文化的特征:“遗址(居住点)”在高地上和缓坡之上,把祭坛(中心神庙)建在小山上。

对于良渚文化的认识上,有一个重大的问题:“良渚文化的中心在那?”是良渚、瓶窑、安溪这一块三十三平方公里的土地么?这是一大良渚文化中的表面现象,真正的良渚文化的中心是“西海”,是“西海”中的中心“浮玉山”以及防山、柜山、鱼山和之间的“霅溪田心”,良渚、瓶窑、安溪这一三十三平方公里的土地范围只不过是一个中心外的一个次中心。当良渚文化研究与认识上达到了一个深刻的高度时,“浮玉禹地”将浮现出来,一个华夏文明的探古中心“大陆禹地”将被哲人所共知。

良渚文化是一个西海文化,华夏文明源头是西海文化,西海文化是我们华夏民族的西域之地:“浮地·佛海”,华夏民族的栖居之地在“余杭良渚大陆的西海”。浮玉西海是四五六七千年前时的华夏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源地。

这是华夏民族的天象。

 双击自动滚屏 
  发表评论:    

用 户 名: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