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与华夏文明的关系
关于良渚文化,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很多,这些问题相互交错、相互关联,其中的社会性质、文明程度无疑是最重要的。那么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是处于原始社会的末期,还是进入了一个文明时期?抑或正站在文明的门槛上?
良渚文化的出现,使人们从一个最根本的认识上,认识到原本以为在中原地区进入了文明时代之时,东部之地还是一个“茹毛饮血”野蛮时期的地方,那就导入了一个千年的怪圈内,是近代文明人没有认识到人类发展过程中,东部沿海地区的半月形地带一直是我们华夏民族的发源地,是蚩尤汉民族最密集的生活区域,是东夷之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发源地,东部沿海地区水域是和发展了我们民族文明与文化的摇蓝之地,我们民族的源头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水域地带,而绝不是内陆的中原之地,中原之地只不过是发祥之地,良渚文化七十周年来的发掘证明,良渚文化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其它各地文化的文明性质与历史地位。
良渚文化发掘七十周年以来,良渚文化学术研究与考古发掘取得了丰富而重大的进展,各种迹象证明良渚文化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不难想象当时已经形成了一个与文化大致相当的正当和文化上的实体,其统治中心就在良渚一带;但七十年来,主政的学者们并没有把眼光放开,把视野扩大,去充分认识清楚一个文明起源之地在大良渚文化最中心的良渚文化之地,是一种西海文化与霅溪水文化,其主中心却在良渚、长命、瓶窑、安溪之外,在霅溪河畔的浮玉禹地。
如要把这个问题认识到,还必须慢慢地,来听我的论证说明,这就牵涉到一个“西海”一个“霅溪”和一个“浮玉”一个“禹地”,当认识到“浮玉”和禹地”在位置时,我们的哲人们,就能认识到这个“中心点”。
从莫角山遗址的位置、布局和构造来看,具有“中心祭坛(中心神庙)”的性质。从已经的迄今高止,在良渚、长命、瓶窑、安溪这一块3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如果以莫角山为中心,则在周围又星罗棋布的曾出土过重要玉器的地点和居址、墓地的良渚文化遗存百处。这已经是一个导致历史重新改写的重大发现,震惊了中国学术界,也震动了全世界,对传统历史观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原来对中国最早朝代是夏商周三代的认识上有一定问题(对其中的论述与论证,将产生一个更重大发现,那就是良渚文化时期是我国的夏代时期,是一个具有五六千年的陶器时代说话、语言捕鱼生活社会)。
原来认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仅在黄河流域,现在发现不对了,长江下游、太湖流域地区也是 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但当认识到良渚文化是一个夏代时,是夏代的文化、政治、经济的中心时,是一个西海、霅溪文化时,西海之地是华夏文明的源头。“良渚文化是文明的曙光”这一认识上将更改为“良渚文化的西海之地是文明的源头”。
1994年“良渚文化博物馆”已经落成,并将良渚文化遗址群列入了“21中国世纪议程”项目,已经列入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载入《世界遗产目录》。如今,良渚文化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但她的深刻意义和潜藏价值还远未被人们所认识到,特别是一个“西海”一个“霅溪”和一个“浮玉”一个“禹地”在余杭之地,不被更多的哲人接受与认识到,当对良渚文化研究的《新大陆》被众多专家、学者认同时,良渚文化研究上将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与天地。
要开创一片良渚文化研究的新领域,要在二个方面有所突破,其一,把良渚文化研究上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一个“新石器时代”和处于一个“农业社会”的定论,这严重地束缚了对良渚文化的实质研究,其进展不显著、不能有效地深入到良渚文化的核心中去。其二,在对华夏文明的探古中,不知道什么才是夏代?夏代起始于什么时间和结束于一个什么时间阶段一直没有被众多学者专家所认识到。良渚文化时期是夏代时期,夏代是一个处于一个尚无文字时期的语言社会时期,“夏”从最基准的原意来认识是一个“语言社会时期”,是在一个采猎、捕鱼的水上生活社会时期,这是一个具有四、五、六千年的文明社会,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语言进化演而创造了一个能充分进行语言表达的人类社会时期,在无文字、无金属的状态下,是一个陶器时代、语言说话时代、并且是一个水上捕鱼的水上生活社会“找舟船时代”,这才是夏代的特点。
把良渚文化时期说成是一个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就是没有对人类社会经历了一个“石器时代”后的“陶器时代”的认识,没有充分认识到文明的标志是“火”,是“火的使用”,是火的文明火花下创造了一个我们古老民族的文明社会阶段。我们人类的智慧进步的一大表现是对“火”的运用、并掌握,在“火”下,人类创造和发明了“陶器”,从而使良渚文化时期进入了一个“陶器时代”的文明时期;
这个“陶器时代”就是被一直来所称谓的“新石器时代”。在石器时代或新石器时代或玉器时代及一个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上,对人类社会分期的认识混乱,就是不能有效地识别到一个“陶器时代”的确实存在,并充分地认识到一个“火”的具体掌握与运用的重大过程,这是人类社会上,一个必须所正视的最根本的理论认识。我在《新大陆 四、五》中已经充分地加以论述和论证的,在这重大学术问题上的认识,是一切人类社会研究的最基准的论点,也是一个大良渚文化思想体系的内容之一。
为什么在我们的民族上崇尚一种玉文化,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一个“火”字,是人类在发展到充分掌握语言的基础上,人类追求一种文明之“火”;“火”的具体掌握与运用,使良渚文化时期的人类进入了一个文明时期。“玉文化”其最源就是“火”,是一种“火石”下演化为一个“击打火石来最简易的火源”,那种火石的基础上,演化到一种“玉石”再演化为“玉文化”。这就是良渚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玉文化”最根本的源头。
从“火”演化到一种“玉石”再演化为“玉文化”上,使我们能认识到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玉”是怎样制造而成的?和一个“玉矿区”出自那里?当认识到这一从“火”演化到一种“玉石”再演化为“玉文化”过程,我们能得到“千古之谜”的最不是千古之谜的解答,那就是:
“玉”制造而成是:“以毒攻毒”,那就是以火石磨擦火石,以磨制不同形状的火石工具再对其它“火石”进行加工挖掏制作成新的形状而成为“玉器”;“壁”就是一种最常见的“磨盘”制玉工具,或用“针类的、尖细的”笔(条状壁)来刻划、钻孔孔口,等等。这就是良渚人在良渚文化时期制玉的情况。这是一大良渚文化中最千古之谜的最不是“千古之谜的答案”。这句话是出自一个良渚大陆余杭的西海人之口,然而,林华东、张炳火们就是不可认识到这一层次。同理,良渚文化的玉矿区在那?在西海之地,是在浮玉之地,是西海周边的广大地方,都可以找到“火石”,那是一种闪透石、阳起石,这在西海之地随处可见,随地可捡。我对林华东先生说过:你要良渚文化的玉石么?我可以装几大卡车给他,他就是不信,我不知道他对良渚文化研究的操度心到那时去了。
在良渚文化中,良渚文化分布区域之广大,已经远远超乎于人们的思想认识。从最根本上,良渚文化中心之地良渚、瓶窑、安溪这一块34平方公里的土地与整个太湖流域是一种什么内存关系?并且与钱塘江北地区(桐乡、青浦、海盐海宁、嘉兴、苏北海安、长江南的镇江周边)、钱塘江南地区的宁绍平原,和东海的舟山等地,以及南京宁镇地区,长江北至扬州之地,与这些地方的内存联系是什么?是一种水,是一种水文化。对于良渚文化的认识上,最根本上脱离不了一个“水”字,因为,良渚文化的民族是一个东夷民族,是蚩尤民族是一个“吃鱼”的水上生活习性的社会,是以风帆舟船水世界为联系纽带,创造了一个我们民族的水文明社会阶段。当良渚蚩尤人掌握了“火”,我们的祖先已经摆脱了原始,已经进入了一个文明社会,已经从生食到熟食的人类社会时期,已经有了语言功能、并熟练运用,已经有了口头语言词汇、词组。此时的人类生活状态、及文明程度已经飞越到与今文明程度相当的同等发达程度。
在文明程度上,在四大文明中,都是在一个近水域的沿海地区、地带,如果剔除高度发达的地区,每一个原来古老的文明地区,其偏远的乡村中,古老的原始种族依旧保持着一种古老的生活方式,可以说,在几千年中,那里的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就是以一个五千年前的生活状态与现今的一个偏远的乡村的生活方式、文明程度的一种比较。在对良渚文化五千年前的生活状态不能有效地识别时,对这一理论认识,才是解答五千年前的生活状态的最好答案。那里,良渚文化时期,良渚的蚩尤民族就是已经处于一种文明社会状态,是处于一个尚无文字时期的语言社会时期,生生息息而世世代代的生息中而存在着一个现实的世界里,当时的社会状态是一个蚩尤水上生产习性的蚩尤民族,丰衣足食情况下是一个熟食的人类社会时期,手工业:捕鱼、织布、采集、种植。。。。当时的良渚文化时期就是经历了四、五千年的时光,是在人类几百万年的进化后,进入了近万年的用“火”文明历史社会阶段,在“火”下良渚文化时期造就了一个从原始的“石器时代”进入了一个以陶器为主要的“陶器时代”。良渚文化时期就是一个“陶器时代”,当人们不能有效识别“陶器时代”而把这个时期称作为“新石器时代”,就是没有认识到人类利用文明之 “火”的一种进化过程和进化的催化剂“火”。良渚文化的消失时期即在于四千年左右时间段,其根本的原因是一个“陶器时代”后的“金属时代”的产生,也是在“火”与“土”的作用下,造就了一个“金属时代”;这个“金属时代”就是人们所区别开来而称谓的“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是同一个时代,“铁”的产生并不晚于“铜”。金属的产生就是在对陶炉进行熔炉中不经意间完成金属物的新生事物产生。其一根文明的主线就是:
土石 陶炉 金属物 铁
与火 铜
人类的一切文明基础都与“水火金木土”所分不开的:水是水源是水域是一个生活的区域;火是文明的源头,是文明的催化剂;金是人类劳作的器具,这其中包括经过火炉炼制而成的“陶器”,是从原始的石器到陶器再到金属,这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轨迹。木是植物,是采集是对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采集以及发展到舟木的捕鱼(从原始的摸鱼到鱼网撒网捕鱼)。土是人类生活的基石,是存载水的之大地,是取火的火石之本,是金属的母体物,是万物生长的土地。
要认识“文明的标志”,就必须认识到人类的进化过程是怎样的一个过程?那就是要还原五六七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古老民族是生活在那一个的环境中?是选择怎样的一个地域?那就是一个无文字(或还没有熟练运用文字)的基础上,那么,那个时期是一个怎样的一副生活的情景状态?
这个社会是人类生活的时期,是人类的活动造就了一个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如何来认识和识别在社会状态,就不得不对人进行研究,对人所生活的自然环境进行研究、生活方式进行研究,特别是对人类当时是怎样的一种文明程度的“人”加以识别。
“人”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人们往往会回答:创造力,有思维,但人类的最大特点是能开口说话,有语言交流;人类有思维方式是语言能动下的产物,创造力是语言传授下的进化。正是语言的奇天大耻上产生了人类最文明的东西:“文字”。人类的有史文明记载就是“文字的功劳”。无史社会的最根本的缺憾就是无文字或文字不能有效的记载并保存至今。如果说,把文字作为一个文明的其中标志的话,二三千年的有文字时期是极其短暂的,但文字的产生与形成过程决还是这区区的二三千年的时间,是要经历不知多少(更长)年月。从良渚文化的器物上,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良渚文化时期反山琮王刻符、余杭南湖陶罐在十一个图文、及澄湖良渚陶文、马桥宽把杯图文已经有了文字(图文、刻符、绘画),即在良渚文化的鼎盛时期文字(图文、绘画)已经形成,“文字”的最根本由来是“闻之”,是语言下的产物。
对于“良渚文化”的认识,也是经历了曲折过程,从1936年施昕更在其故乡余杭良渚镇产生发掘,但由于受当时传统的影响,考古资料和考古科学技手段的限制,当时的董聿茂、董作宾、卫聚贤都认为是龙山文化的一支。通过二十余年的考古发掘,良渚文化使人们认识到东南沿海地区的远古文化的解读,说明了在这块土地上已有了先古百姓聚居,并且具有一个十分奇特的先古文化。对这一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的独木舟、木桨、农业生产工具、及丝、麻织品,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1959年12月26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先生在《长江流域考古问题》一文中正式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
良渚文化有待于去充分认识清楚,我们民族的源头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水域地带,良渚文化图腾神像刻符是我们民族的源头最好的证实:“龙的船人”,是一种“戎说”、是一种语言状态下良渚文化的文化底蕴,此就是“龙的精神”与玉文化、琮文化的华夏文化的主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