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息文化(一)
掀开《息县志》,一股厚重的文化气息从历史的夹缝中扑面而来:息县自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分封赐土,羽达建息国至今,已历数3000多年;息夫人爱国爱民“三年不语”,深受百姓敬仰;公元前538年赖子国虽为楚灭,但臣民不降,“赖、罗、傅同宗”;新息候马援,边关平叛安民,“马革裹尸”,至今激励后人;“秦楼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产犹在;“申息之师”,人民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尚存。更有刘邓大军南下,将军试水,传为美谈。“濮山拱翠”、“古息含烟”、“兴国寻幽”、“竖斧春耕”、“寨河晚渡”、“葛陂夜雨”、“广丰浸碧”、“淮汝交流”等八大景观,把息县绘就成一幅瑰丽的画卷。再细数我国当代文学家钱钟书、杨绛、俞平伯、沈从文、胡绳、何其芳、吕叔湘,经济学家孙冶方、骆耕漠、顾准、吴敬琏、林里夫等文化名人在息县“五七干校”的的睿智和个性。……我不禁有些陶醉,在陶醉中又有些思考。今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国务院公布了全国50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各地纷纷开展以“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为主题的宣传活动。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想到更多地是怎样把我们息县的文化遗产保护好,并向广大中小学生进行有益的教育和熏陶。可是,我不知道该怎样向孩子们讲我们的息文化。 “文化”一词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因此,对它的使用,必须十分严谨而慎重。说到“息文化”,作为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区域文化,能够延续到今天,尽管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专家学者撰文研讨,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相信她是多重叠合而又独立存在的。息文化的分布范围大致上是今天的河南省南部信阳市息县一带。信阳地处南北文化的结合部,南北文化在此交融荟萃,形成了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呈现出豫风楚韵的特色。信阳又是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众多姓氏均源于此。早在八千多年前,境内淮河两岸就出现了相当规模的原始农业,保存着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和屈家岭文化20多处。尤其在战国时期,信阳更是楚国的疆域中心。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中,经过一段很长的历史进程,息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吸收和借鉴是显而易见的,内容也是越来越丰富的。息县地处南北陆地和淮河东西水路交通要道,历代商贾游客多会于此,曾建有湖北、山西、江西三个大的商务会馆。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的息文化初为息国所有,存在于诸侯国秦国的领地内,在一个极短的历史时期内成为以政治统一为背景(古息国)的地域性的文化。经过三千多年的演绎,它虽然与楚文化和中原文化有着割舍不断的渊源,但是它仍有着自己独特而鲜明的历史烙印,有着独立于众多地域文化特征之外的特色。比如有息夫人这样哀怨而凄婉的人物,有城西南保留至今的息国古城遗址,有清同治年间的“息夫人辨证碑”,有至今还屹立于县城中心的樵楼,有包信镇大桥南五百米处的古赖子国遗址、蛤蜊山遗址,还比如历代民间素有“有钱难买息县坡,一半米饭一半馍”的俗语,素有“坡儿、夜儿个”等特有的方言……这就是我们的息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息县的决策者们对经济建设的重视日益增长,而对文化建设的忽略却闭口不谈,息文化一度让人感到没有一丝生机。君不见,我们县城没有一家青少年活动中心,没有象样的影剧院,没有图书馆,曾一度活跃的各种文化团体因经费的匮乏而相继夭折,文化的发展真的是山穷水尽了吗?对此,河南省骨干教师、息县政协委员、县一高教导处副主任的徐泽林老师曾痛心地说:人文素质的优劣,文化魅力的强弱是一个国家的“大名片”,它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形象。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网络时代,各国都在比拼“文化牌”。大而小之,一个县域不也是如此吗?体现一个地域的文化,其内容和涉及的学科也非常广泛,而最具代表性和能够展示其魅力的当推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息县有三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历史,这是周围其它县区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如果不能很好地继承和弘扬这些文化遗产,就会造成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软实力不必要的缺位和损失。 值得庆幸的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构想,给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又一村的柳暗花明。特别是2006年以来,河南省全面启动了“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工程,更是让我们看到了息文化重新焕发生机的美好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