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者都要依赖于兴趣。”这就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探索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具有强烈的积极情绪色彩,是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和动力。对于学生来说,兴趣就是学习的内驱力。因此,中学教师要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改变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变“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为“有话想说,有事要写”,就必须要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中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变换教学方式,激发中学生的写作兴趣。
中学教师要想不断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不仅要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中学生勤观察、勤思考、勤分析、勤写作、勤收集、勤积累语言材料的好习惯,而且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年龄特征不断变换和创新教学方式。比如在作文课上老师对学生的写作题目、内容、形式、长短等最好给学生以充分的发挥空间,让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发挥自己的特长,运用他们在课内所学的作文技巧,施展他们感受生活的能力,从而激起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如果一味地按“命题—指导—写作—批阅”的固定呆板的老模式进行作文教学,长此以往,教师教“死”了,学生学“腻”了,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造成作文教学水平低下,徘徊不前的后果。
第一、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是学生写好作文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可以利用看图、听音乐或创设能拓展学生想象力的环境等方式,引导学生更高层次地去思考去想象,并让学生把所想所感写下来。在一次学了高中语文第五册“外国小说”单元后的一次作文课上,我就让学生以教室里的喇叭为对象进行想象训练,结果发现学生写作兴趣很浓,写出来的片段立意新颖,想象丰富,思路开阔,创造力强。
第二、创设情景,让学生写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作的源泉来源于生活,可以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捕捉生活中值得写的素材,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反映在作文中。例:有一位语文老师在一次作文公开课上故意迟到10分钟,在这10分钟内班上哗然,同学们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猜测,有的甚至欲冲出教室去找,遭到听课的教导处的老师的制止。10分钟后,老师来到了课堂,解释了迟到的原因,便布置了《当老师迟到十分钟》的作文题目。那次作文,同学们写得非常生动,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能准确的反映那10分钟心理活动。然后上课老师就通过这个范例讲解生活中类似的写作题材,并让学生自选题目和内容写一次生活中自己亲身经历的真实事件,比如写《紧张的时刻》《一场球赛》《生日晚会》……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结果这次作文内容是百花齐放,表现形式各异,情感真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得到听课老师的普遍好评。
第三、指导观察,训练学生捕捉写作素材。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使学生不仅勤于思考,而且要善于观察,从自己独特的观察角度,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见解。例如:我在中学作文课教学中曾进行了一次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大胆实验,上课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请一位必须经过讲台、打扮有些特点的学生出去,说有人找,等学生出教室后马上跟出来叫他(她)在外面,然后就叫全班就刚才出去了的同学进行肖像描写(互相不得交流),当大家写完并由一些同学念出后才把外面的同学请进去,这时同学写出来的肖像是各不相同,大家都为自己观察的不仔细哑口无言,于是我乘机对学生进行观察重要性的教育,以引起大家的观察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第四、指导学生模仿好的作文或现行教材中的课文。茅盾先生说过:“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没有模仿,何来创造,没有“入格”怎么“出格”?世界大文豪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也是模仿了果戈里的《狂人日记》而写成的。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技巧”。我国现行中学教材都是经过专家精心挑选的,每篇课文都是一篇好的范文,而且还有作文训练。教材的目的之一就是供学生欣赏、仿效和借鉴。所以让教材给学生引路是很有效的协作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议论文写作课时,我借《拿来主义》的教学课,鼓励学生不畏惧分析时的错误,不畏惧发言时的错误,大胆收集能证明本文论点的名言和事例去调换课文中的名言和事例,然后进行口头阐述。这样的训练,学生脑、手、口并用,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助于培养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证明论点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议论文的写作,掌握了一定的技巧,提高了作文水平和兴趣。
二、丰富写作素材,培养中学生的写作兴趣。
字、词、句是构成一篇文章的基本元素,优美的语言,丰富的词汇会使一篇文章锦上添花,会把一件事物反映得淋漓尽致。可见语言材料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所以对于中学生来说多读多看是必不可少的,哪怕是流行歌曲的歌词、武打小说等都在正确引导的前提下有利于作文教学,“开卷有益”嘛。因而在教学中我们每周都要有的放矢的布置一些阅读,让学生读一些课外优秀作文或名篇,尤其是“大纲”上要求中学生阅读的30部著作,并把其中的优秀词、句、段记录下来,或让学生同桌间相互交流所读文章的感受,或让学生在班会课时间或自习时朗读自己读到的优秀文章,让大家共同欣赏。并且,老师对学生的读书情况每周查一次,并进行打分,每月抽一节自习课展出学生的课外读书笔记本,并根据所记录的内容的多少、质量的优劣由学生自己评出优秀笔记本,加以表扬,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长此以往,学生语言材料逐渐丰富,写作技巧与日俱增,改变了下笔无话可说的现象。
三、创设成功机会,提高中学生的写作兴趣。
俗语说:“乐此不疲”,中学生产生了学习写作文的需求后,并非就一定有兴趣,只有激发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和热情,才能使学生的积极性持久不衰。人人都希望有成功的机会。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得到老师同学的赏识,体验到成功喜悦,发现自己的才能和价值,学生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写作的动力。
因此,中学老师在评改作文时,应该遵循学生的心理、认知、年龄的特点,引发学生对作文产生持久兴趣。在评改教学中,应从写作知识、写作技巧的指导上着手,如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材料取舍、审题立意等,还要从培养学生发展思维、创新性、个性动机、兴趣等方面着眼,引导学生解放思想、突破束缚,在选材上要自由。自身的真人真事可以写,书上看的、大众媒体传播的、街头巷尾听来的都可以写,生活中的幻想也可以写。形成上要讲究创造性,要突破固定模式的束缚,在布局谋篇,表现手法的运用上都可以出“格”。
在鼓励学生写出新意的同时,再抓住批改这一环节,给学生添一把火,真心诚意地对学生的首创精神予以认可与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给学生创造展示天地:在黑板报、自编班报、校报等刊出优秀作文;教师将学生优秀作文或有进步的学生作文通过认真修改润色后,添加评语印发给每位学生阅读或贴到学习园地予以表扬;组建作文兴趣小组,开作文评讲会;推荐优秀作文到报刊杂志上发表……这样做一是可给学生树榜样,二是起到鼓励有创新精神,有独到见解的学生。
除此之外,在评价机制上改善传统打分法,采用等级打分制,对学生进行激励,具体做法是把作文分为A、B、C、D四个等级。在第一次评改时教师有意识地控制A级人数,只有极个别优秀作文可打A,修改后有进步的可升级,对那些作文基础差的同学要善于抓进步点、闪光点,稍有进步便可升级。同时辅以“表扬书”等通知家长的形式,学校结合培养学生成功感、自信心,培养持久写作兴趣。让学生每写一篇作文,都会感受到创造的喜悦,激发起更大的创造热忱。
所以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我相信只要激起了学生对作文课的兴趣,就一定能搞好中学作文课教学,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