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受了十年“文革”之苦,于1977年12月重新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这无疑为广大学子展示才华提供了宏大舞台,也是国家选拔人才的最好制度。应该说它也是千百年来中国考试制度的延续,只不过在考试内容上发生变化,主持考试的行为主体在性质上发生了变化而已。回顾三十年高考,就是在回顾三十年战争。请看——
考试战:恢复高考三十年,有多少学子头悬梁、锥刺股,寒窗苦读,为的就是金榜题名。考场如战场,心情高度紧张,每一个神经元几乎都要爆裂。几天考过,身上的肉都要掉几斤。每年考试一过,只轻松几天,就怀着忐忑的心情看成绩。上线了,昂首挺胸,落榜了,委缩不前。这是胜利者的凯旋曲,这是失败者的“咏叹调”。多少战争有这么折磨人?
荣誉战:恢复高考三十年,有多少家长不为自己的儿女考上大学而欢欣鼓舞,有多少家长不为自己的儿女名落孙山而垂头丧气。虽然三十年高考共有3600万人金榜题名,但考上的毕竟是少数,1977年仅为4·7%,入学中举,多了不起的事情呀!更何况高校未扩招前还有“跳农门”“办户口”“包分配”的荣耀。如考上了,光耀门庭,到处都听到的是恭维声。入学中举酒,人人是要办的,再花钱也值。
评估战:最可怕的是每年高考工作一结束,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层层搞总结。各地区各学校为高考多一个少一个百分点而斤斤计较,因为这牵涉到排名,牵涉学校和地区的座位,牵涉到是扬眉吐气还是忍气吞声。特别是在高中大量收取择校费的今天,这意味着社会财富的流入与否。开头些年考差了只是受气,后头些年考差了除了受气外还要遭穷。在学校内部,横向比,纵向比,班与班比,学科与学科比,老师与老师比,因为这牵涉到教学业绩,牵涉到老师的价值,牵涉到物质利益原则的奖金。
资料战:最先恢复高考几年,高考辅导资料是稀有的,或者说没有。后来逐渐把高考神秘化神圣化以后,特别是把教育作为一个不菲盈利的产业以后,资料战愈战愈烈。什么“考宝”“考王”“金钥匙”“步步高”之类的高考资料俯拾皆是。教师教资料,学生背资料,家长买资料,出版部门教科研部门等等部门出资料。推销资料的订单满天飞,推销资料的人员遍地窜。谁都说自己的资料是与当年的高考试题一个模子铸出来的。购资料的回扣有的高达60%,管你有没有辅助作用,买!为什么高考资料从编辑、出版、推销乃至到使用,竞争如此激烈?个中原因,谁都清楚。虽然不同的人面对高考资料有不同的动机和目的,但都参与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宣传战:每年高考一结束,地区与地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展开了宣传战。从宣传高考状元、名牌大学、重点本科乃至到包括“高职”在内的全部上线率,这个学校是多少,那个学校是多少;这个区县是多少,那个区县是多少;去年是多少,今年是多少。决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决不放过任何一丁点值得炫耀的东西。大幅标语满街挂,锣鼓乱敲打,很是吸引人的眼球。本来,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按照本身层次的实际情况宣传无可厚非,可大多数的宣传都言过其实。最麻烦的是谋体参与,有偿或者变相的有偿新闻,把人们搞得硬是不知道哪个学校好了。多少次说,要淡化高考的宣传,但没办法,教育竞争如此。谁赢得了家长谁就赢得了社会,谁赢得了社会谁就赢得了金钱和荣誉。
生源战:高考要出成果,虽不唯生源论,但也不能不注重生源,于是生源大战异常激烈。各学校各地区为了争得别人的生源,或者不让自己的生源外流,封锁、侦察、奖励、政策、对策,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最可叹的是把学生当成商品出售。这种交换奇特。买卖的双方都不需要商品的使用价值而需要价值。因为作为卖者,可以获得一笔不少的出让金,他是满意的;作为买者,虽然暂时付了钱,但考上了名牌大学,将会增加更大的价值,他是愿意的;作为商品本身,管它呢,钱不该我出,还要进好学校,将来前途无量哩!他是乐意的。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可能还没有论述到这种交换心态的。……
笔者感慨多多,暂列这几种高考和围绕高考的战争,也许读者还可列出多种。但我相信,目前这样的考试不改革,战斗就未有穷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