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来描写一个人时,我总有这样的担心,担心自己文字的呆板和文采的匮乏,不能在笔下将人物生动的书写。每当遇到一个让我感动或感慨的人时,又情不自禁的想用文字来写下对他的感觉。
而黄增,就是这样的一个令我欲罢不能的人。并不是因为他特别的优秀或有超群脱俗之处,而就是他这么一个平凡的人,却做了一些让我感动的事。因为他仗义、好客,所以他的朋友很多;因为他来自底层群体,所以他对生活的理解非常准确、到位。他在学校也混到了一官半职,本该好好的走他的仕途,他却吃力不讨好的去忍受寂寞,去构思、写作,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而课余写点文章是他的爱好,他对工作负责,爱生如子,深受学生的爱戴,诗歌写得更美,但也喜欢借酒张扬人的天性。在许多人的印象里,黄增是一个业余写几首诗歌的文学青年,而他近年来发表的文学作品也以诗歌居多,所以他默默的利用业余时间写着他的小说,也许是他压在心里那种创作的冲动在催促着他完成了一部令人震惊的大作。
我和他都同样的热爱文学,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我们之间的接触也就自然多些,也因为我们对对方有同样的尊重和理解,交流就多些,所谓“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吧。
在阅读他的小说作品《塔里的躁动》的时候,产生了许多令自己激动的见解,不吐不快。在看《塔里的躁动》之前,我没有读到有关他著作的真正富有创见的相关评论,相反倒是听到不少谬论,它们需要被反驳。在后面的正文中我将针对具体的言论做文本阅读以及阐释;在序言中,就当下流行的一些肤浅见解先说几句,使得读者能够大致了解一下我的小说倾向。
我一直认为,好的小说是用来干预生活的,所以我比较推崇现实主义小说,因为那才是小说家的“正业”,写那些脱离群众和现实的小说,虽然也不乏精品力作,但作为一个真正的作家,他目前要做的就是怎么样去反映现实生活,怎么样去干预生活。而黄增的小说《塔里的躁动》就是这样的好作品。虽然黄增的小说也不排斥浪漫主义,在他的小说里也可以感受到爱情的浪漫。作为一个浸淫文学多年的青年作家,黄增虽然不是最优秀的,但我敢肯定,就目前湛江的校园文学创作情况来说,他的《塔里的躁动》是当之无愧的一流文学作品,反映的也正是学校里一些我们司空见惯的事,但黄增却综合起来,变成了一部好看的小说。所以有好心的朋友曾向黄增建议,小说出版的时候要在扉页上注明:本小说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我们研究文学作品,不是要做一个肤浅的评判者,发表一些大而空的高论,并摘引一些名句作为证明自己观点的佐证;我们要做实事求是的研究者。几千年来的中国小说,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小说传统,它是一个不容置疑,不会变更的历史事实。不是要求评论者不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是认为不能轻率地下结论;我们的见解必须建立在广泛而深入的文本阅读之上。
比如,不少人都批评小说近百年来的成就无法与古典小说相比,没有产生出可以与《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四大名著相比拟的作品;对于当下,则认为小说不景气,处于低潮,散文化严重,在网络小说狂欢的下面是浮躁和苍白,等等。对于这种批评,我要说:语言、文学、小说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则,虽然这种规则是无法言说的。在中国的某一个具体的历史时代,总是只有一两种文体比较兴盛;比如东周时期的诸子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不可能只是表面现象。我们不能要求小说在每一个时代都很繁荣,那是不可能的。在小说相对沉寂的时代,其他文体则得到了发展;在各种文体交替接力的背后,是一种语言自身的演变。至于那些对于当下的批评,我想这种批评本身就是浮躁、苍白的,没有人可以规定小说该如何写。写,总是最难的;不亲自进行创作,难以体会其中滋味。另外,我倾向于将小说当作一种文体来对待;一些所谓学者的关于纯文学的说教虽然很有吸引力,但终究不是事实。
《塔里的躁动》这部小说,写的校园生活,用了审判的眼光看校园景色,人情世故,风俗习惯,乃至人性本能。黄增的小说用了一定的篇幅来写学校的腐败现象,从小说里面我们就读到了这样一种现实情况,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影响到了素有象牙塔之称的高校。黄增的小说处女作开了一个好头,对于今后湛江的校园文学创作奠定了一个现实主义的创作基础。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看到他的第二、第三部作品的出版,为“文化湛江”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