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在乡村的歌声 |
|
发表日期:2008年2月13日 出处:http://lnwx.2000y.net 自创 作者:茴香仁 本页面已被访问 次 |
流淌在乡村的歌声 这种歌声,不是来自歌星们的演出,可它毫不逊色;这种歌声,不是歌唱家们精心包装下的现代化表演,它实实在在是从故乡的遥远的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飞出的。它的主人就是本村的农家女。 在屯中论,我该叫她“萍姨”的,那时的她,二十岁许,一米六左右的个头。乡亲们盛赞:“啧啧,看长的那个水灵劲儿,仙女似的。”其实,真正令人陶醉和夸耀的是她的歌声。她的歌同她的长相一样,总是那样甜蜜、那样勾住人的心。 她的歌声,在每个晚上,都会从屯东头那间土房里飘出。伴着她父亲那悠悠的二胡曲,一并挤进吃罢饭的乡亲们的耳鼓。于是,大家便不约而同地嬉笑着奔过来,让这歌声扫去一天的疲惫,让这父女共同创作的天籁之音给贫困的乡亲们送来一顿可口的“精神大餐”!年年如此,月月如是。随着日升日落,这歌声从未断过。在那个连晶体管收音机都买不起的岁月,乡亲们却分享着这份快乐、这份乡情,该是怎样的一种造化啊! “乡亲们只要喜欢听,我们父女俩就一直奉陪下去。”教过书的父亲总是恳切地表示着实践着。 每当月夜时分,如果有心人抬头望那皎洁的一轮,一定会发现那盘月像水洗的一样剔透晶莹,仿佛让歌声迷住一般,仿佛为了聆听这人间的曲调而精心打扮似的。那时,读小学的我便窃想:倘若能把这歌儿录下来有多好!能记载下亲情般的场景有多棒!可连温饱都难以为继的年代,也只能是一种奢望和梦想了。 这甜甜的歌声,流淌在农家小院里;这甜甜的歌声,流淌在故乡的田野上。一到夏锄季节,全屯能拿得起锄头下地的,都会不畏风吹日晒地出现在生产队,出现在希望的田野上,用汗水换来几个工分的。这时的田野,庄稼地里依旧充满着屯里人那种宽慰的说笑声。贫穷不是他们造成的,田野里的绿苗会告诉这一切! “来一个!来一个!唱个歌,要不要!”不定谁会突然间喊叫起来,定会引来众人的驻足。不用猜,那准是向萍姨发出的“请柬”。 “要!要!哈哈——” 每到这时,似乎成了惯例,我的娘舅时任生产队长兼铲地“打头”的,便会积极呼应乡亲们的:“好吧,那你就唱吧。” 二十几号人的力量也是相当可观的,群众的呼声也是心声的表露。舅舅深谙此道,也深深晓得这歌声所激发出的能量:“唱吧!你不用跟着铲地了,边唱边检查质量吧。” 这是一种极其特殊而丰厚的优待和奖赏。众人亦欢呼起来,因为,他们明白:这下子尽可听歌过瘾了。边铲地边听歌,有多爽啊!上哪找去呀!谁还在乎少铲几条垄呢。 火辣辣的太阳当空悬挂,汗流满面的铲地人好像忘却了老天的残酷,好像也习惯了这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吧!他们全然不顾,因为,萍姨的歌声就是一副强心剂,就是一扇凉风尽吹的清爽门! “跑马溜溜的山上——”甜润般的金嗓子,纵情放歌。流水般的欢歌淌过人们的心田,撒向绿意葱葱的禾苗,铺在故乡那滚热滚热的黑土地上。 当夕阳西下收工时,众乡亲围住萍姨,问她“累不累”,她笑答:“大伙儿愿听歌,我就是累,心里也甜滋滋的。”那闪动着睿智聪颖的二目,分明在向乡亲们敞开了心扉。夜晚的歌儿将更甜蜜!大家想。 萍姨后来出嫁走了,她的家也搬走了,乡亲们再也听不见她的歌声了。屈指算来,萍姨现在该是年近花甲之人了。 “她现在咋样呢?还唱不唱歌了?”每次我回家探亲,还时常听到乡亲们议论着。 内蒙古乌兰浩特市史志档案局 (茴香仁)孙文 联系电话(0482)8802322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