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原创 >>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的思考
 双击自动滚屏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的思考

发表日期:2008年2月26日  出处:http://chunhuazx.2000y.net 语文教研组  作者:符红卫  本页面已被访问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的思考

                             符红卫

内容提要: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但也不容忽视时下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仍然存着一定的认识误区。为了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更好地、恰如其分地用好现代教育技术,文章从优势和误区两个方面分七条谈一些自己的忧思。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优势、误区  接受量、情景教育、人文精神


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意义重大。扩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信息量大,传输快,清晰度高的特点,用它来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其直观化、形象化、真切化及便捷化方面绝非传统教学方式所能比。然而,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这种载体得以教化和推广,对受动者进行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真善美的培养以及对坚定而崇高信仰的追求。在拙文中笔者仅就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优势和存在的误区,予以阐释。

一、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的优势。

受它自身的特征决定,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具有四大优势:

㈠加大有效信息的接受量和容纳量。

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声像向学生头脑中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由此传递的情思信息,语言信息清晰明了,形象具体可感,使学生耳闻其声,目见其形,心思其神,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使之身不由己地被吸引并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是有限的,一节课四十五分钟,施教者施教的知识是一定量的,而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则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于课文相关的内容引入课堂,从而达到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加大课堂的信息容纳量的目的。将丰富多彩的可视、可听、可赏的影视画面引入课堂,极其自然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中学会品味,学会欣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笔者在戏剧单元的教学中,在介绍分析戏剧语言特点时,分别挑选元杂剧《窦娥冤》、现代话剧《雷雨》和英国诗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精彩对白,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真切感受古今中外戏剧语言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可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而也就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

㈡创设和谐的“情景教学”

现代教学中离不开“情景”教学。在一般的教学中,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图像来显示情境,用体态展示情境,用文字来诠释情境等方法可以局部应用,不易有机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则图、文、声、视、听并茂,打破了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上下数千年,纵横八万里,沟通现实,引发想象,化静为动,虚实结合,创设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展现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场,以诱导、激励、唤起学生的感悟。在情真意切、生动感人的情境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增强,思维想象的扩张,审美情感的增长,道德情操的升华。如教授《沁园春·雪》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两首诗词,笔者引入长篇历史题材《长征》中“爬雪山”节中的雪景及古装电视剧《花木兰》中的“雪景”,使学生从感官上感受到我国北方美丽而奇寒无比的雪域风光,将诗中的实景和虚景、动景和静景、远景和近景均以图像展现;同时在教学中运用音乐来表达两位不同时代(诗)人的形象,让学生感悟他们不同胸襟,既而诗中豪迈、惆怅的情调,也得以抒发出来,让学生得到审美的情感享受。

㈢开辟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

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说:“媒体是人体的延伸”。人的各种器官都具有吸收知识的功能,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声音、图像、文字、颜色、动静、视听并举,身心投入,眼、耳、手、脑多方位调动,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更趋手段的灵活化和全面性、思维的主体化和多元性。语言信息、音乐图像,通过“音乐烘托、图画再现,实物演示、生物显示,参与体悟,语言描述,想象创造”等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使他们的思维随情境而向四方发射,联想和想象自由而不受羁绊、智慧的火花不断引燃,思维发散的广度和浓度得以伸延。

㈣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则更好地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媒体为中介的整个课堂的优化,有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笔者在执教《望天门山》一诗时,天门的形象,“开”和“回”是怎样与山水联系在一起的,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笔者依据课文设计图景:将两座山绘成门样,两山夹缝中滔滔长江急流回旋,冲破两山阻隔,一泻千里。远处,红日碧水间,一叶白帆飘荡而来,借助于幻灯投影,物象直观,由文到图(依文绘图),依图释文,学生就能理解“门”、“开”、“回”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让学生看图说诗,谈感受,这样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有诸多优势,但我们也不难看出时下的种种现象也表明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也存在一定的误区。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运用中的认识误区

任何技术应用于人类实践,其作用都具有两面性。过分夸大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必然会陷入认识上的一些误区

㈠以视听代替朗读。

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课堂,很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堂的极大兴趣,于是许多教师在课件中集中大量的声音、图像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以前的那种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已呈日薄西山之势。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足见“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教师范“读”,除了声音外,体态和表情也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学生听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更有利于学生透彻的理解课文。学生自己“读”,对培养语感,发展语言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这些优势恰恰是多媒体所不具备的。在现实语文教学中,明明是师生均可诵读好的诗文,或有现成的录音带,却弃之不用,为“媒体而媒体”,追求时髦化,让课堂烦琐起来,使得作为培养学生“读书”的主阵地的语文课堂亦不闻“声声入耳”,此是谁人之过?这种劳思、伤神、费劲烦琐化做法,于人于己何益之有?

㈡忽视了人文精神。

现代接受美学的最重要标志是“走向读者”,即阅读接受是作家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双向互动的动态流程,读者的再想象、再创造十分重要,文学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作品本身,还包括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它的增补和丰富。①(伊瑟尔《阅读行为》的“文本召唤结构”)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康士坦茨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德国美学家姚斯说:“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独立自在的,对每一个时代每一位读者都提供同样图景的客体。它并不是一座独白式的宣告其超时代性质的纪念碑,而更像是一本管弦乐谱,不断在它的读者中激起新的回响。并将作品文本从语词材料中解放出来,赋予其以现实的存在”。②(朱立元《接受美学》)课文特有的人文性、工具性和意象的不定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一定的情感熏陶和作品的感染,唤起学生不同的感悟。但多媒体课件的一哄而上,一窝蜂地搞电教,使得电教满堂灌溉,大有一统天下而呈“垄断”之势,完全摧毁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感受。使得学生觉得“阿Q”“奥楚蔑洛夫”“孔乙己”的形象是那样的呆板、单一。

文章本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语文课堂教学理当是人情味很浓的人文化的课堂教学,师生间的关系是一种和谐的人性的关系。但由于被冷若冰霜“人机交往”所取代 ,割裂了师生间的情感纽带。语文课上再也没有奔泻的感情,思辨的火花,迸发的灵感。长此以往,岂不悲哉!

㈢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和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现代教学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常用的一些调动学生兴趣的手段,往往使许多学生只注意音乐和动画,甚至还讨论屏幕上哪些地方怎么怎么好玩,并提醒周围同学注意。学生兴趣是调动起来了,可注意力却分散了。加之多媒体的成形性,严重地阻碍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往往为现成的东西所诱惑或吸引,而不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描绘,这样下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将以何附?

总之,笔者在拙文中谈了一些自己对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的忧思,见笑于大方之家,敬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①伊索尔《阅读行为》的“文本召唤结构”

②朱立元《接受美学》



 双击自动滚屏 
  发表评论:    

用 户 名: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