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乌河情--陈公云 |
|
发表日期:2008年3月18日 出处:http://zhanglin59.2000y.net 原创 作者:陈公云 制作:秋天的梦 本页面已被访问 次 |
我曾赞美过波澜壮阔、一泻千里的长江大河,我也曾讴歌过那碧水淙淙、欢呼跳跃的山涧小溪。然而,最使我向往、最使我动情而难以忘怀的却是家乡的那条小河——乌河。 记得孩提时代的乌河,就像一位温柔美妙的少女,带着平静的微笑,由南向北姗姗而来。我那绿树掩映的村子,就坐落在河的西岸。也许是大自然的厚爱吧,小河在村南村北很自然、很亲切地划了两道圆弧,于是“C”字形的河道就像一条玉带缓缓绕村而过。沾了大自然的光,在这广袤的华北平原上,我那祖辈居住的家园也就成了典型的水乡人家。 已经无法考证小河缘何冠以“乌”的缘由,但乌河的水是异常清冽纯净的。假如能比较的话,其口感味道绝对不亚于今天最上乘的矿泉水。用乌河的水烹茶,茶味分外芳香清醇;用乌河的水煮水饺,饺子绝对滑润可口。难怪每年除夕,河两岸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冒着严寒前来破冰挑河水,为的就是让全家人除夕夜能吃上用河水煮的饺子,给辞久迎新的节日增添几分喜庆。 乌河清清,给家乡带来了秀美、富饶和灵气。春来,一槽碧水,清澈见底,微波涟漪,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南来的大雁。入夏,水势渐涨,两岸杨柳婀娜,遮天蔽日;河滩芦苇荡,溪畔莲花池,到处鸟语花香,随地波光粼粼,时有鱼儿窜出水面。树下老翁悠闲垂钓,中流后生游泳击水,浣女嘻闹,渔舟唱晚,蛙声如潮。多么迷人的水乡风光啊。 乌河的鱼很多,最有名气的要树鳝鱼与毛蟹了。鳝鱼又叫青鳝,长相很像南方的鳗鱼。清水炖鳝鱼,是家乡的一道名菜,鳝鱼很肥,但肥而不腻,味道极为鲜美。抓鳝捕蟹,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鳝与蟹穴居,窝在岸边水面下一尺多深的地方,穴洞很深,有经验的“扒手”,找到穴口,往往把整条胳膊全部用上,有时还需铁丝钩之类工具的帮助,方可摸到洞底,把它们生擒出来。当然抓这东西要胆大心细,让毛蟹的“大钳子”夹住手指也是常有的事。鳝鱼极滑,只有用力紧扣住它的颈部,才能防止它从手里溜走。鳝与蛇同穴而居,有时捉鳝,掏出来的却是蛇,惊恐之际,马上放行。当时人民厌恶蛇,没人去吃它,不象现在吃蛇肉是绝对上等的美味佳肴。乌河水中的鱼多,村里人捕鱼的办法也多,网、摸、罩、钓,等等,可惜自己那时年龄小,胆子也小,看着大人们施展本领,满载而归,自己只有望“鱼”兴叹的份儿。 乌河常年有水,岸边的灌溉极为便利。近岸,水车可直接放在河中汲水浇地;离河较远的地方,为了引河水灌溉,村上的人发明了“洞子井”,就是在地下六七米深的地方打一隧道,一头通河,一头与田里的水井连在一起。洞子井可近可远,最远的离河可达四五里。在地下打洞子是很危险、很艰苦、技术性很强的工程。每个洞子井都凝聚着父辈的血汗和智慧。乌河水质肥美,水温适宜,对庄稼的生长很有利。家乡的土地肥沃,五谷丰登,全得益于这乌河水的滋润。说到这里,还有这样一件趣事,有一夜晚,我在生产队看渠水浇地,忽听到一阵啪啪的声音,借着淡淡的月光走近一看,原来是一条大鲤鱼在田埂边挣扎跳跃。哦,一定是它误入歧途,钻进洞子井被抽水机“送”到地里来的。哈!旱地捡鱼,我急忙把鱼带回家养起来,很欢。真是鱼米之乡趣事多啊! 乌河给家乡人民的交通带来了便利。小时侯,河水白帆点点,来往船只络绎不绝。上溯四五里地就是县城索镇,顺流而下就是风光旖旎的马踏湖。从马踏湖再到小清河,沿河向西上行可到济南,下行可达渤海湾,小河把家乡、省城和大海联结起来了。乡亲们进城赶集、办事、上学、走亲串友多是乘船走水路,码头就在家门口么! 在村东南乌河转弯处有座古老的石桥,桥的名字就是村的名字——张桥,两个刻在主桥拱上方巨石上的大字依稀可辩。听老年人说,大桥是在明朝洪武年间,由村里一个姓张的大户出资修建的,当初建桥的石碑据说埋在桥下的什么地方。由于年代久远,石桥显得低矮破旧。每到夏秋河水上涨时,因水大、弯急、洞小,船公稍不小心,船头就会闯在桥墩上,发生翻船事故。我曾亲眼见过两次,一次是一只从索镇载满酒顺流而下的小船,不小心将满船货物尽抛河底,好在当时村风淳朴,村里的小伙子们一次又一次地“扎猛子”,从河底将成捆的“乌河白干”打捞上来,重新装到船上,运酒的汉子感动地流下了热泪。又一次更糟,是一只满载石灰的船反在桥下,顿时河水中白沫滚滚,水象开了锅似的,很快,大大小小的鱼儿漂满了河面。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不敢下河游泳。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村里人把旧桥拆了,改建了高大坚固的新桥。从此,再也没有发生过翻船的事故。 也许是傍河而居,得秀水之灵气而人杰地灵吧,我那并不太大的村子,祖祖辈辈勤耕苦读,还真的出了不少的人物。仅清朝道光年间就有三位书生同棒中举,成为当时荣耀乡里而轰动州府的重大新闻。据说,清末村里还出了十几位秀才,可惜生不逢时,等参加乡试朝廷就停了科举。才子村名闻遐迩,成为全村人的骄傲。听人说这一村三举人,是乌河在村旁绕了三个弯,蓄住了风脉所致,这当然不可信。如果用科学的观点来解释,这大概是村里的莘莘学子饮之甘洌的河水,食之肥美的鱼蟹,被秀美的河景之陶冶的缘故吧。所以,后来村里人把学校建在了河边,朗朗的读书声与小河那潺潺的流水声是那么的自然和谐、交相辉映。解放后,村里的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 大概是七十年代末吧,乌河突然断流了。据说是在上游为满足某大企业用水而截流,随之而来的是工业废水。乌河,一改千年来的清丽秀姿,真正成为一条“污河”了,鱼是不见了,夜晚蛙声也难以听到了。 乌河,家乡的清溪,何时我再能钓于斯、游于斯、乐于斯呢?但愿您能从我的记忆里走出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