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专业成长历程 教育家 二、教师的德和才 教师的德 教师的才
二、教师的德和才 教师的德 教师的才 知识结构 能力结构A 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教师的德和才 教师的德 托尔斯泰说过:“教师的完美人格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二、教师的德和才 教师的才 知识结构 1、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2、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 3、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 知识.
二、教师的德和才 教师的才 知识结构 需要强调的是:前两种知识是教师职业的本体知识,后一种知识是教师职业的条件知识。“本体”加上“条件”才有可能相得益彰,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人”,只有“本体’’而无“条件”,充其量不过是个“文化人”,而非“教育人”。这也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本钱. 二、教师的德和才 教师的才 能力结构 1、有较强的教育能力,即能激发学生的成人成才欲望,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促进学生自主的学习和自我教育; 2、有较强的组织和管理学生集体的能力; 二、教师的德和才 教师的才 能力结构 3、针对教育教学内容的加工能力和对教育教学手段、方法的选择组合能力; 二、教师的德和才 教师的才 能力结构 4、有教育教学的监控能力和课堂教学的操作能力。特别强调的是:教师对自己的每一项教育教学活动不仅应该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为保证教育教学活动成功地达到预期目标,在全过程中将其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进行积极的计划、组织、监督、评估、控制、调节,这种监控能力是教师教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师的德和才 教师的才 能力结构 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三尺讲台是一个广阔天地.有才智有心计的教师可以自由驰骋,大显身手。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高效,教与学的双主体相互作用,相互交流(师生、生生交流)。在课堂上教师要以真情实意,真才实学,真知灼见来征服学生,课下精心设计,课上精心施工,挖掘学科中的美学因素,发挥知识本身的魅力,以满腔的热情体现“精、气、神”三个大字——精力充沛,气势旺盛,神采飞扬; 二、教师的德和才 教师的才 能力结构 5、有教育机智,应变能力; 6、有较强的教学基本功,包括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副抑扬顿挫、富有激情的口才,一笔好板书,一手好文章,一套好方法等。 二、教师的德和才 良好的心理素质 1、要拥有心理容量,克服心理偏见,能够容忍学生的无知,宽容学生的过错,忍让学生的“挑衅”。事实上,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愈高,生命的力度愈坚强,精神王国愈丰富,心理边界愈辽阔。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扩展自已的精神境界; 二、教师的德和才 良好的心理素质 2、要保持稳定的情绪,经得起挫折磨难,决不将个人的不幸转嫁给学生,将一己的私怨发泄给学生,将莫名的火气迁怒于学生,始终要将思考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奉送给学生; 二、教师的德和才 三、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 坐下来读书 静下来思考 边实践边提高
三、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 坐下来读书 读经典 每天坚持读书十五分钟
三、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 坐下来读书 教师读书首先应有“开卷有益”的认识和只要“发奋总不迟”的信念,其次应根据各自需要确定读书的内容;第三要制定自己的读书计划。 这里特别强调要读经典。 三、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 坐下来读书 读经典 在今天这样一个由效率和技术主宰的时代,要战胜自己的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实属不易,能守住心灵的宁静,潜心研究学问,静下心读书更是难得。但是心灵的陶冶,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们对古老智慧、经典知识的学习,尽管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往往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都具有益人心智、怡人性情、变化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我们注意观察,就不难发现那些文化层次不高的人,其眼神多少有点浑浊、迷茫和呆滞;而那些学问修养深厚的人,则目光坚定,炯炯有神,放射出智慧的光芒,坐在他们身边,即使默默无语,也能感受到一种博大与深厚,如同夏日的月夜坐在海边。 三、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 坐下来读书 读经典 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浮荡的灵魂也渐归平静,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信心地契入现实,介入生活,创造生活,这就是心灵陶冶的过程,也是创造有意义的人生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结局是仪表美和心灵美的和谐统一。
三、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 坐下来读书 每天读书15分钟 一个中等水平的读者读一本普通的书,每分钟300字,15分钟可读4500字,一周读31500字,一个月是126000字,一年的阅读量可以达到1512000字,而书籍的篇幅从60000字到100000字不等,平均大约75000字,每天读15分钟,一年就可以读20本书。 三、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 坐下来读书 每天读书15分钟 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他们的知识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学生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十比一,那么到他有了十五年至二十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三十比一、五十比一。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 三、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 静下来 思考 读书若不和思考结合起来,充其量是个读书人,而不会成为智者,只有爱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教师才能在一大堆具体事务中理出头绪,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教学现象中认清事物的本质,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每做完一件事,及时总结也是一种思考。 静下来思考也包括新课改特别强调的自我反思、自我反省。人贵有自知之明,对自身毛病不能持不承认态度。现实中有很多人肩上担两个筐,前面的筐装的是别人的缺点,而身后的筐装着自己的缺点。人们往往只看别人的不足,而看不到 自己的不是。年轻教师应积极对调一下这两个筐,多了解多剖析自己的缺点,多改变自己,少抱怨环境,少抱怨别人,一句话要善于自省,善于在自我批评中客观地认识自己,改造自己,提高自己。
三、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 边实践边提高 教师素质的提高不能关起门来用修身养性的方法来达到。只有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实践,才能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知识,才能不断增长自己的工作才干,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坐下来读书和静下来思考最终都是为了实践,为了成功的实践。
四、把目标化成信念 目标就是人们行动的目的,即行动争取达到的 意想的结果和成就。 四中抓住98年扩建的大好机遇,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四中的办学指导思想,确定了学校的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长远目标 是把四中办成一所依法办学的示范校、素质教育的特色校、科学管理的先进校、教育科研的基地校;近期目标是力争3—5年的时间,把四中建成学生向往、家长信赖、社会口碑好的濮阳名校)。同时,每个教师也根据学校目标及个人的具体情况,确立了立志当教育家的长远目标和对照现实标准力争升阶的近期目标。 四、把目标化成信念 我们学校和教师确立的目标,从社会角度看,它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从个人角度看,它明确了教师个人的发展前景,有着鲜明的方向性和很强的指导性。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把明确的目标化成坚定的信念,去实现它。 信念是指激励、支持人们行为的那些自己深信无疑的正确观点和准则,是被意识到的个性倾向。信念是由认识、情感和意志构成的融合体,有信念的人对构成其信念的知识有广泛的概括性,它成为洞察事物的出发点、判断事物是非曲直的准则;对必须捍卫的信念表现出强烈的感情;也是行动的指南和行为的内在支柱,使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坚持自己的观点。 四、把目标化成信念 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罗杰·罗尔斯是一位把目标换成信念并创造了奇迹的人。他出生在纽约声名浪籍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汉的聚集 地。在这儿出生的孩子长大后很少有人从事体面的职业。然而,罗杰·罗尔斯不仅考上了大学,而且成了纽约州的州长。在就职的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记者对他提问:是什么把你推向州长宝座的?面对三百多名记者,罗杰·罗尔斯只字未提自己的奋斗史,只谈了他小学时的校长——皮尔·保罗。 四、把目标化成信念 1961年,皮尔·保罗走进大沙头诺必塔小学的时候,发现 这儿的穷孩子不与老师合作,旷课、斗殴,甚至砸烂教室的黑板。后来他发现这些孩子都很迷信,于是上课的时候就多了一项内容——给学生看手相。他用这个方法来鼓励学生。 四、把目标化成信念 当罗杰·罗尔斯从窗台上跳下,伸着小脏手走向讲台时,皮尔·保罗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当时,罗杰·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长这么大,只有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五吨重的小船的船长。这一次,皮尔·保罗先生竟说他可以成为纽约州的州长,着实出乎他的预料。他记下了这句话,并且相信了它。
四、把目标化成信念 从那时起,“纽约州州长”这一目标就象信念的种子在罗杰·罗尔斯的心灵中萌发。罗杰·罗尔斯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说话时不再夹杂污言秽语。他开始挺直腰杆走路,在以后的四十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五十一岁那年,他终于成了州长。 在就职演说中,罗杰·罗尔斯说:“信念值多少钱,它有时甚至是一个善意的欺骗,然而你一旦坚持下去,它就会升值。” 四、把目标化成信念 五、把信念化成行动 一、为了儿童,开始新的航程 1956年,我走进了小学。这一进竟是50年,我自己都吃惊我的毅力和对小学教育事业的执著。尤其在那场民族浩劫中,因为“种修正主义黑试验田”的罪名,而遭受10年的折磨。十年,惶惶不可终日的三千多个日日夜夜,我没有向命运低头。在屈辱中,我仍然舍不得离开课堂和我的小学生。 1978年秋,改革的春风赶走了冬日的阴霾。
我无比珍惜这劫后余生的年代,我决心一切重新开始,毅然走到一年级孩子中间。对儿童、对教育的挚爱,让我鼓起创新的风帆。一年级对于孩子来说是新奇的,也是神圣的。但面对传统的、封闭的教学现实,孩子的眼睛里流露出失望和漠然。我内心十分不安。为了满足孩子发展的需求,我义无反顾,开始了新的航程。
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孩子们编写“补充阅读”。一学期一本, 5年10本。虽说是自己土制的小读本,粗糙的印刷还存留着墨油的香味。但是在当时,它却提早了孩子们的阅读,培养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可以说这套土制的“补充阅读”是现在风行的各种读本的最早的尝试,也是延续至今的苏教版“补充阅读”的雏形。我坚信,只有扩大阅读量,增加语言积累,才能学好语文。
接着我便琢磨着让语文课通过形象生动起来,让孩子喜欢语文。我把外语情景教学创造性地移植到汉语教学中来,并获得成功。我又由“情景”联想到中国文论的“意境”。“物以情迁”“情以辞发”,“借古人之境界,为我所用”,来丰富我们今天的“作文论”。为了优选典型的场景,我走向田野、小河,走进大棚,攀上小丘,低头寻觅,放眼远眺。
青嫩的小秧,金黄的麦浪,茂密的大树,路边的小野花,河沟的小蝌蚪,沙滩上的小蟛蜞,……都被搜索到我的视野中,都跳动在我的思维空间里,都唤起我无限美好的遐想,最终酝酿一个个观察情境的精美设计。
在这丰富多彩的广远情境中,孩子感知良多。“一切景语皆情语”。于是,我便会读到一篇篇表达他们所见所闻、真情实感的习作。孩子们的习作写得真好,又特别高兴写。我真正体会到孩子们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动情,在情境中发辞。这促使我设计出切合儿童表达的作文新样式:口头作文、观察情境说话、写话、情境作文,找到了一条提高作文水平的便捷而有效的途径。
新华社记者对我们二年级实验班的学生习作进行了现场考试和检测,证实比三年级学生写得好,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组学生习作,还加了“编者按”。我还开创了充满童趣和幻想色彩的“想象性作文”教学。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一系列的想象性作文,孩子们美美地想着,快乐地写着,仿佛也进入了刘勰所阐述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神与物游”的美妙意境中。
作文教学的成功引起我的反思:孩子为什么爱写作文,而且把它写好了?“情”怎么“动”,“辞”怎么“发”起来?我发现无论孩子观察的情境,还是表达的内容,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个“美”字。我悟出来了,“美”的魅力无穷,“美”是教育的磁石。我应该把它握在手中,接着又提出“怎么运用情境教学,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的新课题。
当时,“美学”以及美学的专家和研究者在文革中都受到无情的冲击,在谈到“美”还心有余悸的日子里,我提出这样的课题。在当时确实是胆大了一点,但是改革求新的急切的心理已顾不上其他了。新课题既提出来,关键是要做,要具体化。我很自然地想到艺术。因为艺术是美的,艺术是有情的,艺术是生动形象的,是孩子们热爱的。我想着,尝试着,“让艺术走进语文教学”。
于是在课堂上不仅会有图画再现,而且放起了音乐,用音乐去渲染情境,我还想到戏剧,让孩子扮演或者担当角色,通过表演去体会情境。这样的教学确实冲击了封闭已久,惯于呆板、枯燥、循规蹈矩的课堂,与人们被禁锢的传统意识也极不调和。有人说我是“标新立异”,事实却切切实实地表明情境教学让课堂充满了生机,在生动的情境中,让抽象的语言文字带着形象,带着情感色彩,进入了儿童的意识,留下难忘的情绪记忆。
在有形、有情、有趣的学习活动中主动地学 习语文,享受着语文。5年后,实验班学生的升学考试以及上级的诸多测试,学生都以优异成绩让情境教学和它的探索者及其创新举措过了关。
情境教学这种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终于孕育而成。我真没想到,它的出现会得到教学论专家们热情的支持和褒奖。那是因为情境教学突破了凯洛夫单纯强调认知的理论局限,我在不经意中将具有巨大能量的“情感”写进了“教学论”。 由此,情境教学探出了小学教育的新的航程。 二、激情与想象,化作东风鼓起帆 情境教育的探索之所以能一步步展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始终怀着对儿童无限的挚爱,使我从弊端中,从反思中敏锐地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而创新正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提出后,探索的历程,包括方案的策划、过程的实施、个案的设计……激情和想象成了鼓帆的东风。但激情并不能凭空产生,想象亦不能立马展开。
而挚爱可以燃起激情,激情会驱动你想入非非。多少个假日,多少个清晨和夜晚,思忖着教育弊端给儿童带来的损伤,我焦虑不已。向往着教育给孩子带来快乐和高效,我又兴奋不已。在记忆中,为了儿童我该度过了多少激情燃烧的岁月和时光,想象让我沉浸在如诗如画的情境中……为了孩子,我这快近古稀的老奶奶今天仍然会扇动想象的翅膀。因为我的心被儿童稚化了。自己不仅可以和年青人对话,和孩子们对话,甚至可以和星星月亮对话,和大树小花对话……。
当语文情境教学探索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时,我想着倘若各科教学也能像语文那样,这样轻负担高质量,儿童身心得到和谐的充分的发展,那该多好!我幻想着,我追求着。挚爱让我朝思暮想,激情在心头燃烧,想象在前面呼唤。我思量着,自己概括出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在其他学科的适用性
思量着情境教学生动的形象、真切的情感、广远的意境、含蕴的理念,将教育教学内容镶嵌和整合的独特优势,想象与推论的融合,我在心里作出了结论:情境教学不仅属于小学语文教学,它同样属于整个小学教育,因为儿童的发展需要它。
记得那个晚上,想到这里时,我放下手中的笔,按捺不住心头的激动,我兴奋地站起来,来到小院子。月亮在大槐树上多情地望着我,我真想喊出声来:情境教育快诞生了!
首先,我想到情境教育一定要为儿童拓宽成长的空间。我深知,儿童是蕴藏着智慧和具有高级情感的生命体,成长空间的“宽”与“窄”,“优”与“劣”决定了他们成长是健壮还是脆弱,甚至被扭曲和伤害。我想到生长在广袤大地上的银杏树能长十七八米高,活到百岁以上;倘若把它囿于小小的花盆中,那只能弯曲着身腰长到几十公分。
足见成长空间对生命体影响之大。儿童的成长更是如此。情境教育必须顺其天性而育之。我深情地想象着学校与社会、与大自然相联相通的情景,推想着儿童在优化的情境中获得的审美享受和道德情感的熏陶的场景。于是,“拓宽教育空间,提高教育的整体效应”成为情境教育的第一条。
接着我又想象着在这空间里生活的人,学生和老师该怎样的亲和、快乐,其生活空间不仅是宽阔的,而且是宽松的。根据情境教育的特点,我提出以“情为纽带”,“缩短心理距离”。由此,从空间、心理距离、主体、目标这四方面比较科学地构建了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也正是在教育的情境中,激情和想象让我能把相关表象组合成新形象,将各科教育元素相互融合,伴随着归纳或演绎,才提出了许多颇具新意的教育主张。
在小学的学科教学及教育活动精心的设计中,激情和想象让我沉浸其中,迸跳出一个个智慧的火花,酝酿出一个个绝妙的细节。我带孩子们去认识春天,备课时我像孩子一样想象着春姑娘的美丽;想象着春姑娘背着一个柳筐,迈着轻盈的脚步走来了,给大地,给人们带来的生机。
观察后上情境说话课,题目就是《春姑娘的大柳筐》。孩子们描述着、猜想着大柳筐里一定会有柳枝,有桃花,有春风、春雨、轰隆隆的春雷;还会有小乌龟、小青蛙、小燕子……春天的景和物,从孩子的眉眼间、语辞间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
数学课上生活的情境使数学有了形,有了生命;认识千克、吨,孩子们担当饲养员,给大肥猪过秤;直角、钝角、锐角都是三角形家族的一员,认识了共性又区别了个性。在优化的情境中,使德育走近儿童,走近了他们的世界,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内化了。所有这些常常是我和老师们激情和想象的结果。
我和老师们的激情燃烧起孩子的激情,我和老师们的想象孕育着、迸发出儿童的智慧。以情激情,以智启智,在情境教学的课堂上,是层出不穷的。学科情境课程、情境课程正是在一次一次的激情与想象的碰撞中,长期的点点滴滴的累积中,从局部到整体,从众多的个案到自成体系。 改革在探索中摸准正确的航道快乐地前行着,激情和想象,给创新的风帆频添阵阵东风。 三、扬长补短,产生持久的马力 创新的风帆要远航就得要有持久的马力,而对于教师来说,其“马力”除了挚爱,就靠自己的功底,自己的实力。 我们一线教师理论匮乏,是短处。是“短处”就得补。为了情境教育我早就开始啃理论了。上世纪70年代末,教育理论的书籍很少。记得我读到的第一本就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到10万字,我连夜贪婪地读起来。
从此借书、抄书、买书,记笔记、做卡片是经常的功课。那真是比在学校里做学生时还要用功。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论、美学的书我都尽量找来读;西方教育名家的论述也不肯放过。但我并不求全,但求化为己有,学以致用,这颇有点实用主义的味道。例如“场论”,我没少学,使我懂得人为优化的情境就是一个“心理场”。
根据心理场理论,儿童生活的空间,无不对他们的心理发生作用。儿童进入的人为优化的情境,其力度、真切感和美感,都足以影响儿童的心理世界。而当儿童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的愉悦,很自然地化作了一种向着教师创设情境的目标推进的“力”。这就让我从理论上找到在课堂上儿童学习情绪高涨的“力”产生的缘由。
为了“补短”,我向书本学习,也向专家学习。大学的门没进成,大学的教授们却可以请教。在我的心中,他们就是我的老师。如果能真正当他们的学生,那是我的造化。大学的梦终究未圆,这是我人生的一大憾事。我只能常常聊以自慰地说:“我的大学在小学”。
学理论,还不算难,只要肯下功夫;难的是理论的概括。要把自己实践中觉察到的,体验到的,感悟到的进行概括,这确实有个艰苦的过程。但时代总是不断地呼唤着我,我也是逼着自己往前走。要把实践的感受,不断地取舍、提炼,用我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个“悟”字,在反思中产生顿悟。没有反思就没有顿悟,没有顿悟就没有概括。我总认为,教师应该是思想者。我不断地给自己出题目,逼着我往深处思考。所以总规定自己要安心地坐下来“写”,写下自己的思想轨迹。
早在第一轮开始时,我就注意随时写下自己的感悟和思想。多少个静静的寒夜和清冷的黎明,我饱尝着一动不动坐着写东西的难熬的冷;夏日小屋子里热得又够呛,现代电器设备也迟迟地未来到我家,我干脆端上大方凳放在院子通风的地方,坐在小椅子上埋头写。还不得不用芭蕉扇不停地驱赶着骚扰的蚊虫。那点苦说起来也真算不得什么;而当文章写成了,发表了,那种乐,却是沁入心田的。
其实,我并无发表论文评职称的需要,更没有著书立说的奢望,只是执拗地想着:有收获,就得写下来。蘸着情感的水,以一种近乎随感的笔调,真实地、比较自由地写下自己的感悟和思想。没有多少术语和引言,我喜欢质朴而平实。
在探索历程中,我从不左顾右盼,赶时髦,换课题,换一枪打一炮。挚爱让我执著,对情境教育我情有独钟、始终不渝,要求自己一以贯之地持久地下功夫。我不断从民族文化中汲取滋养,从“意境说”中归纳出“真、情、思、美”四个特点,引起我极大的共鸣。认为它正是儿童发展之所需,进而影响了我儿童教育观的形成。
28年来,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写的论文、经验、设计的教案都顺乎自然地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脉。由于长期潜心研究,孜孜以求,终于构建了以“情境”为标志的较为完整的理念体系和操作体系。写成的专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诗篇》连同论文、散文先后在全国多次获大奖。我想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些文字表述的是“真”的,是“新”的,是“中国式”的。
最近,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支持下,又将我的论文、专著、案例结集成300万字的《李吉林文集》(八卷)出版,这意味着中国民族文化给予我智慧的启迪和文化的滋养,让我找到了“源”,寻找到“根”。正如顾明远会长在“李吉林教育思想研讨会”上指出:“《李吉林文集》的出版是教育界的盛事。她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的教育流派的出现和成熟。”我从中受到莫大的鼓舞。
我深感只有学习,不倦地学习,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概括,扬长补短,变“短”为“长”。才能产生持久的马力,不断鼓足创新的风帆,驶向金色的彼岸:儿童素质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的境界。
附2:窦桂梅的成长历程 82年7月,15岁的窦考入了吉林师范学校。85年8月分到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工作前5年在教务处做上传下达,替生病的老师代课,完成教务处交给的临时性工作。其先后代过音乐、数学、美术、自然、思品。无论代什么课,窦都全身心投入。91年,领导终于被感动,学校把一年级的语文课兼班主任两副担子同时交给了她。
92年5月代表学校在吉林市上小学阅读教学公开课,获得成功。 98年,吉林省教委在全省推广其教改经验。 2000年7月,吉林省教委和吉林省教育学院在吉林市共同主办了“窦桂梅语文教改成果展示会 2002年调入清华附小任副校长。其代表性论著有《为生命奠基》《我们一起成长》《窦桂梅阅读教学精品录》。
最后用杨澜的话同大家共勉——“每一个舒坦无聊的日子都有代价,每一个读书学习的日子都有回报”。“我们可以不成功,但不可以不进步;我们可以不成才,但不可以不读书”。我想,如果读书学习让你赢得了独立的人格和内心的充实,那么任凭男人或者岁月都夺不去你自信自然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