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土人情 >> 毛寨与郭成章 (裘道)
 双击自动滚屏 
毛寨与郭成章 (裘道)

发表日期:2008年5月2日  出处:http://fangcaoby.2000y.net 原创  作者:裘道  本页面已被访问

 
 
 

毛寨与郭成章

文章/裘道

 

今天是农历三月二十五日。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可它对于毛寨---我的老家---的父老乡亲来说,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距平顶山市西北95公里的夏店乡境内,有一条不起眼儿的小河---荆河,河边上有一个不起眼儿的村庄叫毛寨,那就是生我养我的村庄。上世纪初,河南省著名的曲剧作家郭成章就出生在我们村里。

   

   听村上老人讲,郭成章出生于书香门第,但他一辈子深居简出无意于仕途功名。他天资聪颖,五六岁就熟读五经四书,七八岁便能出口成章,满肚子里都是学问,真是人如其名。郭成章10岁生日那天,方圆几百里内的文人骚客纷纷登门会诗,郭成章语惊四座,让许多文人目瞪口呆,村子里车水马龙热闹了好几天。

   

    郭成章刚满20岁时就为村里的戏班子写了好几本戏,《天河记》、《庄子点化》、《大闹苏家楼》、《丁郎认父》、《刘全进瓜》等都出自他的笔下。《天河记》是根据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故事写成的戏,剧情曲折动人,是村里戏班子的拿手好戏,每次演出唱到动情处台上台下哭声一片,感情脆弱的姑娘、媳妇们看罢戏回家时常常是走一路哭一路。记得我小时候跟着父亲看这出戏时也哭过好几次。在剧中扮演牛郎嫂嫂角色的是村里的男子张新发,村里人说他演的女人角色比女人还女人。戏班子到洛阳市内演出时,只要他卸妆下台便有不少俊俏女子围着他团团转,后来还真有一个阔小姐不顾全家人的反对,屈尊做了他的二房太太。“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上下都唱京剧样板戏,可俺村里的男女老少却把《天河记》当成“样板戏”偷偷地唱。粉碎“四人帮”后,村里上演的头一出古装戏还是《天河记》,现在连村里许多目不识丁的老年人都能大段大段地唱,可惜这出戏没有留下完整的剧本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上世纪50年代初,郭成章创作的古装戏《风雪配》登上了戏曲界的大雅之堂,50年代末由省曲剧团进京参加全国戏曲大赛,一举轰动京城,当时国内的《申报》等几家有影响的大报都相继作过报道。后来这出戏还被河南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在全国上映。时至今日,河南电视台的品牌栏目《梨园春》的戏曲擂台赛上,仍有不少参赛演员非常喜欢选唱《风雪配》中的唱段。每当看到此情此景,俺村里的男女老少就会有说不出的骄傲。

   

   相传1938年农历三月二十五到二十九,郭成章与家乡父老们一道连续5天在村里组织赛戏活动,汝州境内的十几家戏班子争相登台献艺,着实让村里人过足了戏瘾。从那时起,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五便成了村里的古刹大会日。每逢这一天,四乡八村的人都要扶老携幼来看村子里的戏,村里人说,大年初一可以不过,但三月二十五这一天非过不可。可见古刹大会加古装戏在乡亲们的眼里是何等的神圣。古刹大会使村里一年比一年热闹,也使郭成章的名字一年比一年响亮。

 

 由于郭成章家道殷实,土改时期他家被划为地主成分,“文革”开始时他又被打入“四类分子”之列而成为“专政对象”,从此他只能在一孔破窑洞里与苦风凄雨为伴了却残年。更令人感到愤慨的是,<<风雪配>>拍电影时有人对原著郭成章的戏词稍作修改就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只字不提郭成章的事.直到1980年"四类分子"摘帽后省文联才将真相公布于众.上世纪60年代末的一个风雪之夜,满腹经纶的郭成章在那孔土窑洞里离开了人世。喜欢看戏的毛寨人却拥有了一个永远不会枯竭的盼头---三月二十五的古刹大会。

当笔者写好此文搁笔时,老家村里打来电话说,今天村里恰逢古刹大会,父老乡亲从洛阳请来了个大剧团,晚上就上演曲剧《风雪配》。

 

 

编辑/身在异乡

 

 



 双击自动滚屏 
  发表评论:    

用 户 名: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