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的阳光》,这是女作家须兰“创作自白”一文的题目。她小说的笔墨总在汉、魏、晋、六朝,唐宋之间挥洒,这是为什么?正如她自己所说:“这是几个我喜欢的时代,这些遥远的时代比较深秘,比较怪——才气纵横又有点醉生梦死,繁华中透着冷清——比较合乎我对于小说的口味。”
对于写历史小说的作家,能把感触的笔尖伸向唐风宋雨这些遥远的年代,这需要作家具有超凡的感悟和对于那个时代历史的了解。我喜欢读一些优秀的历史小说,但更钟情于古典文学的魅力,暂且借用须兰文名将优秀的古典文学亦称为“阳光”吧,确实,“古典的阳光”是大有深意的,特别是中国深厚的文化积淀中那些繁华落尽后留下的东西,能照彻灵魂,回味起来,如品香茗,如饮佳酿,齿颊留香,韵味悠长。
留他如梦,送他如客。用这句话来表达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大抵也不为过。这里在解读经典的感悟中,我要面对的第一位诗人便是李煜。
李煜作为南唐后主,在历史的大舞台上,他是一个不光彩的政治角色,亡国之君历来是后人贬损的对象,不论他的才能如何,亡国的责任他都得担上,这正如明朝的崇祯,对于他,客观公正的来评价他,你不能说他是一个庸弱不堪的无能之辈,然而,面对明王朝几百年弊政所形成的封建宗法体制的腐朽,面对大明政治腐败、江河日下的颓势,他纵有雄才大略、定邦安国的才能,历史潮流浩浩荡荡,他也是无力回天,在起义军攻陷北京时,被逼上煤山自缢身亡。而李煜原本就是“几曾识干戈”的政治庸才,就算他真是一个很英明的皇帝,我想,他也无法避免作亡国奴的厄运。因为历史发展到那一步,“久分必合”的规律已然昭示人们,分裂的局面必将结束。
然而,令人可喜的是,李煜亡国奴的命运却造就了中国古典词文中最辉煌的篇章,这不失为对人生憾事的另一种补尝。
记得我在上中学的时候,有一首歌震撼过我的心灵,这就是《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那时我还不知道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只觉得它很忧伤很美,如今每当我吟起这首悲愤激越、沉雄凄楚的词时,家国之感郁忽其间,令人悲从衷来,潸然泪下。从这首词中,我们体验到的不仅仅是悲伤,而是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仅仅用亡国之痛,身心之悲是不能诠释的。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言:“而是通过宇宙永恒无尽与人生短暂无常的对比,囊括了人类共同的悲哀,写出了整个生命的无常和人生的苦难,不失赤子之心,称得上是血泪之作。”
考察李煜的人生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他前期的生活是一种宝马轻裘、饮甘啖肥,歌舞升平、寻欢作乐的宫庭生活。在追花逐月、尽享人生美意的醉生梦死中,他写了一些格调低下吟风弄月的词诗,其间虽不乏真情实感的佳句。但总体来说,思想性不强。他的诗真正走入生命写作,应该是亡国之后了。
开宝八年(975),金陵被宋兵攻陷后,李煜“肉袒出降”,沦为宋庭的阶下之囚,被押赴汴京,囚禁在宋朝都城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宋太宗赐给他礼贤宅,一顶“违命候”暗含侮辱的所谓“桂冠”让他心灵倍受捉弄和创痛。他整日过的是以泪洗面的日子。
然而,李煜毕竟和三国时的刘禅不同,亡国之后乐不思蜀。他天资聪颖,诗文书画音律样样精通,又有一颗敏感颖悟的诗心,是一位多情的风流才子。他先后娶宰相的两个女儿为妻。他18岁时和娥皇成婚。娥皇从小受到家庭良好的教育,擅长音律歌舞,书史亦通,长相靓丽夫喝妇随,十分恩爱。10年之后,娥皇抱病离去,他立其妹为皇后(即小周后),国亡之后,小周后被宋太宗强征入宫,夫妻咫尺天涯,难以相见,这苦乐荣辱贵贱的强烈反差,使他心灵深处倍受煎熬,正因为他有着国破家亡的惨痛遭遇而生的悲哀,他的词要传达这种悲哀,因此,他的词才能突破风花雪月的轻浅,而变得深沉厚重,动人心魄。无怪乎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曾经感叹:要是李煜把花在填词的时间用在治理国家社稷上的话,他的江山是不会落到我的手里的!
想到李煜的死,常常让人有一种于心不忍的悲悯。本来亡国之君的处境就是一个非常尴尬而危险的处境,真乃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果能谨小慎微,苟且偷生,安渡余年也是不无可能。可历史往往不是你想像的那样。李后主的聪慧伤感与才情,让他无法安于那样的耻辱而寄人篱下。因此,他整天以泪冼面,沉浸于国亡家丧的悲哀之中,写着心中无法排解的寂寞与哀愁,写着那一首首催人泪下的断肠曲。这本身就是亡国之君的大忌。他没有意识到在他的身边就有许多宋庭的耳目,他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宋太宗的掌控。
宋太宗想,你一个亡国之徒念念不忘失去的国土,成天写着哀怨的词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垂泪”,这分明是在发泄着对我大宋的不满,对失去的故国的留恋。这样念念不忘自己国家的主儿,留着迟早是个心病,不如尽快除掉了事。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李煜四十二岁生日。这一天,李煜心情非常沉重,他写了一首词让宫女演唱。这首悲伤凄凉的曲子,把整个一个礼贤宅拉入伤痛蚀骨的包围之中,满坐皆掩泪而泣,李煜无法控制自己,竟然泣泪成声。
这首惊天地泣鬼神的曲子正是《虞美人》,它把李煜的诗词艺术推上了一个艺术的巅峰,却把李煜的人生之路打上了一个大大的句号和警叹号。
祸要由此埋下。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词句让宋太宗的耳目立马传至宋太宗的耳中,宋太宗正愁找不到合适的机会来除掉李煜呢,机会终于来了,于是除煜心切的宋太宗急召江南旧臣徐铉入朝,他问徐铉:你是江南的旧臣,你见过李煜吗?
徐铉答道:臣子徐铉自从归服大宋以来,和李煜早已绝交,如果没有陛下的旨意,臣怎敢私自去见他!
宋太宗说,郑今天命你前去探望李煜,如遇阻拦,你就说是奉旨而来。
徐铉乃江南旧臣,自知这样的安排其中必有不可告人的机密,但他不知道此次祸在己身,还是别有他处。他能做的也只有服从了。
来到礼贤宅,李煜故人相见,分外动容,他拉住徐的手泣泪涟涟,哽咽难语。弄得这位南朝的旧臣左右为难,劝也不是,不劝也不是。
徐说:我奉旨前来探望后主,不知后主是否安康?
李煜伤心感叹:自从到此地三年余,每日都是以泪洗面,笼中之鸟,何来乐趣,唯求做一平民,过平常之日月,求之不得啊!
徐铉见后主如此伤心,就劝道:这是时势,想必上天早有安排,后主您还是接哀顺变吧!
这时的后主却长叹息道:我真后悔当初错杀了林仁肇、潘佑、李平,否则,我怎么会沦为他人的阶下囚?!
这样的感叹本来是出自李煜的真实感受,但这样敏感的话题他不应该说于他这个昔日的旧臣,如今已是宋廷的走卒的徐铉的,幼稚的李煜怎么连这一点都不懂,可见他的性格的悲哀。
徐听此言,吓得赶快告辞而去。宋太宗立即召见徐铉,当然,徐没有隐瞒李后主对他所说的话,因为,在这样敏感的时候,弄不好他自己都会随时掉脑袋,他怎敢包庇李煜呢?
宋太宗听后大勃然大怒,立即差遣开封府尹秦王赵廷美携带毒酒前往礼贤宅为李煜祝寿。可以想见,这样的祝寿已是注定了他的西天不归之路。
后来出现的场面是李煜的感激涕零:我李煜乃亡国之奴,哪敢劳您大驾!……承蒙圣上恩赐,圣上大德我李煜没齿难忘!
正当李煜要饮圣上赐的佳酿时,出现了惊心动魄的一幕:李煜的妻子小周后掀帘而出,她急忙上前夺过李煜手中的酒杯道:“这些年来郡公的身体一直很弱,况且今天他已经饮酒过量,让我替他饮了这杯酒吧!”
赵廷美见此急忙阻止道:皇上赐的酒,岂有代饮之理!那不就辜负了圣上的一片心意了吗?
李煜见此情景,天真的他也不知此中玄机,从妻子小周后手中夺过酒杯一饮而尽。熟不知他喝的酒中放了牵机药,此药剧毒。
李煜饮酒后正要谢主隆恩时,忽觉腹中万箭穿心,额头冷汗淋漓,东倒西歪不能自立,倒地抽搐不止,七窍流血而亡。
就这样,一代词家在痛苦的挣扎中含悲离开了人世。他的死让我们动容落泪,更让我们无限怜惜。
假若李后主在礼贤宅咽泪状欢,装疯卖傻;假若李后主不再作亡国之词,只为宋廷写一些歌功颂德的词章;假若李后主不对徐铉再表肺腑之言,而是假意奉迎,虚与委蛇……但我们知道历史是从来没有假设的。
作为诗人本性的李煜终于难逃历史对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愚弄。这让我想起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三大巨人之一马基雅维里,他创立的政治学说,他的《君王论》。政治是没有对错的,政治更没有道德的底线。这就是政治。
李煜呀!你本来就是一位率真的诗人,一位不朽的词家,你为什么要作君主?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评价李煜的词,他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清人赵翼曾发感慨:“国家不幸诗人幸,话到沧桑句便工,”国破家亡的悲剧造就了一位文学史上不朽的名字---李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留给后人千古绝唱之词句,既使在今天这个国泰民安的时代,我们也能从中解读和体味到人生中的共鸣,给我们已然孤独的心灵觅到古典的知音。
古典的阳光,多么沧桑又多么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