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辟疆与董小宛,钱谦益与柳如是,侯方域与李香君,吴梅村与卞玉京……他们是才子,她们是佳人,他们是乱世中的才子佳人,他们因乱世而走到一起,他们因走到一起给这个铁与血的乱世平添了些许芬芳。个体与家国,爱情与兴亡,仕进与归隐,艺术与人生……这都是历史的小细节,却都是人生的大关目。
乱世来临,民可以随王法草可以随风,读了几卷诗书的士子门呢?选择起来就没有那么简单,尤其是那些始终默默地站在男人的背后,关键的时候却常常被放置于祭坛之上,几乎被宏大的历史叙事所悬置的妇女就更为艰难。她们在明末清初这一段尤为特殊的动荡岁月里所焕发出的芝兰之香不止为“明末清初”甚至为整个中国历史,充满着“三国演义”气、“水浒气”的中国历史注入了些许“清明上河图”气,那是一种为历朝历代的市井百姓所渴望的正常的生活。她们以一种极其另类的方式挺进于历史。她们的命运之于历史、或历史之于她们的命运,都显得非同寻常。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可怜的中国士子、红装们连这点想过正常生活的权力也难以拥有。好在他们都已走进了历史,走进了艺术,“身后是非谁管得,满城争说蔡中郎。”是的,是是非非已不是我所关注的重心了,我所关注的是他们如何在那样的乱世用诗性的智慧超越了尴尬的人生。
思之再三,要写遗民一族,我还是绕不过他们,这些乱世中的才子佳人。尤其是这些佳人。她们的名字香气氤氲,她们的音容被一代代后人怀想不已。无数大户豪门的千金佳丽,寻常巷陌的良家妇女,还有曾经满书满卷的贞节烈女,却都如落在书上的灰尘,被岁月之手一拂即去,不能留下丝毫痕迹。而她们,这些至卑至贱的风尘女子,野草一样卑贱无闻的女人却一直在我们的文化星空中熠熠发光,在一代代男人们的记忆中音容宛存;这些活着时候被人们抛弃、践踏、轻蔑、诅咒的女子,死后却飘凝成了我们文化天空中最奇幻的一抹云霞。
一、冒辟疆与董小宛
每每展读《浮生六记》、《影梅庵忆语》这些远离功名利禄,远离修齐治平的所谓“闲书”,心中便不免喟叹:生活、艺术和文章原来可以如此地和谐统一。在“为王前驱”的千秋功业之外竟还保存着这样一种家长里短寻常巷陌的日常生活,此乃中国文化之幸,中国书生之福。
南京,1636年的南京,明崇祯9年的南京,江花胜火,江水如蓝,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
冒襄,25岁的冒襄,10岁能诗,14岁刊印个人诗集,六试六不中的冒襄,决意不再仕进,与张明弼结盟,参加了名为“小东林”的“复社”,同时结识了方以智、陈贞慧、侯方域。冒、方、陈、侯皆为世家子弟,明末“四公子”一时间名动江南。从此,秦淮河畔,桃叶渡旁,书生意气,挥斥方酋。此时距离1644年甲申之变尚有8年,历史还可以让这些口无遮拦的书生们任意挥洒他们的豪情,但时间已是无多。
正当冒辟疆往来与苏宁之间,以文会友,呼伴引朋,不期然地,一个风华绝代的女子走进了他的生活,她就是陈圆圆,就是那个靠着一缕青丝牵动并倾覆了一个王朝的陈圆圆。两情相悦,信誓旦旦,一个非彼不娶,一个非此不嫁。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正当两人的山盟海誓正浓时,一介文书带走了冒辟疆:冒辟疆的父亲冒起宗被调职衡阳,而在那个盗贼蜂起民怨沸腾的晚明岁月,岌岌可危的衡阳城无论是政治上或军事上,都是求生不得的死地。他不能不为父亲的命运而奔走。
可历史却容不得一个烟花女子乱世漂萍般的等待,吴三桂捷足先登了。
当冒辟疆终于疲惫不堪仆仆奔驰回到苏州迎娶佳人之时,面对他的却是物是人非,人去楼空。“佳人难再得”,自此以后,陈圆圆便成了冒辟疆心头永远的痛。即便是在他那篇为悼念董小宛而写的《影梅庵忆语》中,也始终没有忘记为陈圆圆献上深情的怀念与赞美。
想来可真是天之厚这位多情公子,正当冒辟疆为没能如期赴约,抱恨长叹的时候,另一个风华绝代的秦淮女子正翩翩向他走来,她就是董小宛,一个被多情而好事者附会成顺治帝爱妃,顺治帝甘愿为其放弃江山的董小宛,一个被红学家们考究出可以作为林黛玉原型的董小宛。1639年,乡试落第的冒襄与小宛偶尔在苏州半塘相遇。董对冒襄一见倾心,连称:“异人!异人!”虽然她多次向冒襄表示过倾慕,均未得到他的首肯。因为冒襄早已属意陈圆圆,并于1641年“订嫁娶之约”。人去楼空,加上科场失意,冒襄的情绪沮丧到了极点。就在这年冬天,在柳如是的斡旋下,由钱谦益出面给小宛赎身,然后从半塘雇船送到如皋。次年春,冒董结成伉俪。从此以后,无论是福是祸是治是乱是穷是达她都跟定了他;从此以后,无论是里是外是客是家她只为他洗衣煮饭甘苦与共送茶燃蜡。来到如皋,洗尽铅华,她成了一个真正的家庭主妇,一个真正的红袖添香的伴读。
谁承想良缘天妒,沸腾的中 国已经容不得这样的幸福。公元1644年,被称为“天崩地解”的时代终于来临,李自成攻陷了北京,崇祯帝投缳于煤山,吴三桂倒戈于山海关,多尔衮潮水般的大军直扑北京。这就是令后世的中国人至今仍愤愤难平的“甲申之变”,因为它直接改变了历史河道的流向。偶然?必然?还是把这些繁难的问题留给历史学家吧,我只关注这些其实并没有什么罪过,只不过是想过一点正常人的生活的才子佳人。
举家逃往金陵的冒辟疆因拒绝了阮大铖的收买而被投进了监狱。1645年6月,清兵破金陵,冒辟疆获释返故里。但是家乡抗清的烽火熄了燃,燃了熄,冒辟疆一家只得雇船再逃浙江盐官。次年再回到如皋,隐居水绘园。从此以后,水绘园中,琴棋书画,煮酒烹茗。文人名士,纷至沓来。自东林、复社、畿社诸友,至方伎、隐逸、缁羽之伦,“来未尝不留,留未尝辄去,去亦未尝不复来。”先后参与交会的三百余人,收养抗清志士遗孤二十余人,施粥、救济,尽其所能。尤其是那个董小宛,在雅致的书香生活之外并没有超脱、厌弃俗世的瓢盆锅碗。天资的聪颖,神仙一流的人品使她近乎完人。那一时代女性的所有的美德她几乎都占尽了:聪明、善良、贤惠、随和、知书、达理。原本非常平凡的家居生活一旦经了董小宛的料理就一下子显得非同寻常了。比如用盐和酸梅腌制各种鲜花,经过一年,鲜艳如昨,奇香诱人。味最美的是秋海棠,梅花次之,然后是桂花、甘菊、蔷薇之类。还有桔子、杨梅、佛手、香橼做的鲜醪,盛在白瓷盆中,五色杂陈,解酒消渴。五月的鲜桃,六月的西瓜,挤出其汁,加糖文火熬成膏,桃膏如大红琥珀,瓜膏如金丝内糖,皆有异香。做豆豉,黄豆要九晒九洗,去尽衣膜,与瓜杏姜桂杂合,颜色鲜艳,滋味迥异。做红腐乳,要先烘、蒸五六次,等到里面酥化了,才加上佐料酿制。各种冬天的腌菜,经董小婉之手,黄如蜡,绿如藻,蒲藕笋蕨,枸蒿蓉菊,无不入菜。火腿熏得有松柏之香,风鱼则有鹿肉的滋味,还有醉蛤蜊色如桃花,醉鲟鱼骨如白玉,虾松如龙须,菌脯如鸡枞。还有至今仍是如皋一绝的“董糖”,就是这位董小宛亲手创制。
但董小婉自己却喜欢一壶茶淘饭,几粒豆豉,于甘肥之物无一兴趣。
集真、善、美于一身、熔才、貌、德为一体,不要说是在那一时代,即便是今天这样的奇女子也是世所罕有。
然而,爱博而心劳,“病眼看花愁更深,幽窗独坐弄瑶琴。黄鹂亦似知人意,柳外时时送好音”。终于,她不堪颠沛流离之苦,病倒了。伊人憔悴,愁思百结,听莺啼鹂歌,佳音频送,看风吹玉梅,流水落花。一朵奇葩,转眼要枯萎了,凋残了。她病逝于28岁的青春年华。历史留给这个乱世佳人的时间太短,历史留给冒襄的时间却是那么的漫长,在以后40年的岁月里,冒辟疆只能靠着对董小宛的美好回忆打发时光。后来,这40年的美好回忆便成就了这脍炙人口的《影梅庵忆语》。
那么,该怎样评价冒辟疆与董小宛呢?
我想,作为一个一不能疆场杀敌,二不能腆颜事敌,三不能同流合污,四不能悬崖撒手的乱世夫妻,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逃亡,于是就逃亡,逃亡至金陵,逃亡至盐官,逃亡至水绘园中,逃亡至一己的精神天地里去。
“一生清福,九年占尽,九年折尽!”他们共同生活了9年,然而,“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是生活的艺术拯救了他们,是艺术的生活成全了他们。
二、钱谦益与柳如是
关于钱柳姻缘,已经说了太多、太多,然而仍然有太多、太多的东西要说。
想来可真是历史的因缘际会:一个是文章魁首,一个是脂粉班头;一个是朝廷大员,一个是烟花弱柳;一个是坐等晚节不保,一个是时时等待着以生命作酬;一个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个是酱缸滚爬陷渠沟。
想来也真是上苍的造化弄人:让一个大丈夫腆颜惜命须眉气短,让一个弱女子头颅高昂巾帼扬眉。这倒应了《红楼梦》上的一句判词:“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柳如是,姓柳名是,字如是,小字蘼芜,本名爱柳,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后又称“河东君”、“蘼芜君”。浙江嘉兴人,生于明万历五十年,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易名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由于她美艳绝代,才气过人,遂成秦淮名姬。留下了不少值得传颂的轶事佳话和颇有文采的诗稿《湖上草》、《戊寅卓》与尺牍。
钱谦益,姓钱名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常熟人。明万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天启时典试浙江,转右春坊中允,参与修《神宗实录》。后为魏忠贤罗织东林党案牵连,削籍归里。崇祯初,起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适值会推阁员,温体仁、 周延儒争权,谦益被抨击,再次削籍返家。弘光时官礼部尚书,迎合马士英、阮大铖,拥立福王。清兵南下,授内秘书院学士兼礼部右侍郎,旋即称病返里。传与抗清复明志士有交往。顺治初,因江阴黄毓祺起义案牵连,被逮入狱,次年获释。自是息影居家,筑绎云楼以藏书检校著述。诗文在当时颇负盛名,东南一带,奉为“文宗”。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钱氏著述被列为“悖妄著书人诗文”,其己载入县志者均被删削。著作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开国群雄事略》、《列朝诗集》、《内典文藏》等。残葬于虞山南麓。
在嫁于钱谦益之前,柳如是曾与南明复社领袖张缚、陈子龙友好,尤其与陈情投意合,但陈在抗清起义中不幸战败而死,英雄美人遂成永诀。 明崇祯十三年冬天对钱谦益来说可以说是“华盖”与“桃花”并至,“失意”与“得意”同登。先是作为朝廷礼部侍郎的他因同僚的挤兑而削籍归乡,后是一代名妓柳如是女扮男妆的突然造访。 那是一个淡淡的午后,赋闲在家的钱谦益正于书房中打盹,忽听得家人传报:“有客人来访!”不一会儿,拜贴就送到了书桌上,钱谦益来了精神,拿过拜帖一看,上面写着:“晚生柳儒士叩拜钱学士。” “柳儒士?”哪来这么一个名字?这名字似乎未曾听说过,是谁呢?名字的陌生与特别勾起了穷极无聊的钱谦益想见一见这位“柳儒士”的渴望,“请进!” 待钱谦益慢条斯礼地踱进客厅,来客已站在屋里翘首欣赏墙上的字画了,听到脚步 声,来客连忙转过身来,朝钱谦益深深一辑,恭恭敬敬地称礼道:“晚生见过钱老先生, 冒昧造访还望见谅!” 钱谦益打量着来客,一身兰缎儒衫,青巾束发,一副典型的富家书生打扮,举 止虽有板有眼,身材却异常的娇小,似乎缺少一种男子的阳刚之气。再瞧面貌,明眸生 辉,鼻挺嘴秀,皮肤白嫩,清秀有余而刚健不足。看着看着,钱谦益猛觉得有几分面熟, 可搜索枯肠,始终想不起是在哪里见过。 来客看着钱谦益若有所思的神态,不禁露出一丝狡黠的笑意,似乎猜中了主人在想 什么,他也不去打断,只是轻悠悠地吟出一首诗: 草衣家住断桥东, 好句清如湖上风; 近日西冷夸柳隐, 桃花得气美人中。 诗文一下子把钱谦益带回到两年前的杭州。 那也是一个冬天的午后,那也是钱谦益失意之时。五十七岁高龄的钱谦益因贿赂上司之事被揭露,不但受了廷杖之责,而且免去了官职,被迫返回原籍常熟。猝遭巨变,心境黯淡悲凉,一路逶迤南归。途经杭州时,顺便前往西湖上荡舟闲游,排遣愁怀,疲倦时便落脚在杭州名妓草衣道人家中。当时恰逢柳如是也客居杭州,是草衣道人门上的常客,那天正巧将一首游湖时即兴作的小诗搁在了草衣道人的客厅里。钱谦益无意中发现了那帧诗笺,拿过来轻声诵读: 垂杨小宛绣帘东, 莺花残枝蝶趁风; 最是西冷寒食路, 桃花得气美人中。 清词丽句句深深地打动了郁默已久的钱谦益,不由得击节称赞,善解人意的草衣道人看在眼中,心领神会,凑过来道:“明日何不请来柳姑娘一同游湖?”钱谦益自然求之不得。 第二天,一只画舫果然载着三个人悠悠荡荡于西子湖上。一见到柳如是,钱谦益立 即生出一份怜爱之情,这姑娘长得娇小玲珑,一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嵌在俊秀的脸蛋上, 显得分外动人。这般小巧的可人儿,腹内竟藏着锦绣诗情,着实令人感叹。柳如是是个 性格开朗的姑娘,虽是与鼎鼎有名的钱谦益初次相见,却毫无拘束之态,谈诗论景,随 心所欲。那活泼可爱的神情,使钱谦益暂时忘却了心中的悒郁,感觉自己也变得年轻起 来,一时兴起,竟一口气吟了十六首绝句,以表示对伊人的倾慕之情。柳如是吟来唤起 他记忆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西湖一别,钱谦益万万没想到这姑娘还会跑到常熟来看他,女扮男装而至,又给了 他一分额外的惊喜。一番寒喧问候之后,钱谦益留柳如是在“半野堂”住上一段时间, 柳如是欣然应允,似乎她就是抱着这个打算来的。 于是,寂静的“半野堂”中荡漾起一老一少一对忘年之交的笑声,他们一同踏雪赏 梅、寒舟垂钓,相处得竟是那么和谐。为了感谢柳如是的相慰之情,钱谦益命人在附近 的红豆山庄中为柳如是特筑一楼,他亲临现场督工,仅以十天时间,一座精美典雅的小 楼就建成了。钱谦益根据《金刚经》中“如是我闻”之句,将小楼命名为“我闻室”, 以暗合柳如是的名字。小楼落成之日,他还特写诗抒怀: 清樽细雨不知愁, 鹤引遥空凤下楼; 红烛恍如花月夜, 绿窗还似木兰舟。 曲中杨柳齐舒眼, 诗里芙蓉亦并头; 今夕梅魂共谁语? 任他疏影蘸寒流。 钱谦益的一片深情,让柳如是感动不已,她是一个历尽坎坷的女子,成名后虽然也 有千人万人捧着,可无非都是逢场作戏,又有几人能付出真情呢?钱谦益虽是花甲老人, 可那份浓浓情意比一般的少年公子要纯真的多,也许是同样尝过生命的苦涩,才有这种 深切的相知相感吧!感念之余,柳如是回赠了一首“春日我闻室作呈牧翁”的诗: 裁红晕碧泪漫漫, 南国春来正薄寒; 此去柳花如梦里, 向来烟月是愁端。 画堂消息何人晓, 翠帐容颜独自看; 珍贵君家兰桂室, 东风取次一凭栏。 既然两人情投意合,其它还有什么可顾忌的?面对柳如是的一片痴情,钱谦益无法 再犹豫退缩,终于在这年夏天,正式将柳如是娶进了家门。 婚礼办得别出心裁,钱谦益租了一只宽大华丽的芙蓉舫,在舫中摆下丰盛的酒宴, 请来十几个好友,一同荡舟于松江波涛之中。舫上还有乐伎班子,在热闹悠扬的萧鼓声 中,高冠博带的钱谦益与凤冠霞帔的柳如是拜了天地,又在朋友们的喝采声中,回到酒 席边,喝下了交杯酒。 婚后,柳如是问丈夫爱她什么,钱谦益说道:“我爱你白的面、黑的发啊!”言外之意是无一处不爱她;接着,钱谦益又反问娇妻,柳如是偏着头想了想,娇嗔地说:“我爱你白的发、黑的面啊!”日常笑语见出这对老夫少妻的感情生活的无边烂漫。 倘若没有后来的甲申之变,钱柳姻缘也就与千百年来的才子佳人故事没有什么两样。可偏偏就有那么一个甲申之变。柳如是目睹了清兵破城、扫荡江南的种种惨象,内心悲愤不已,如今既然已是清朝的天下,她劝钱谦益以死全节,表示忠贞之心。钱谦益思索再三,终于点头同意了柳如是的建议,说好同投西湖自尽。 面对着西湖的冷月,钱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柳氏“奋身欲沉池水中”,一袭长发被钱托住,随幸免于难。于是钱便腼颜迎降了。钱降清去北京,柳氏留在南京不去。钱做了清朝的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由于受柳氏影响,半年后便称病辞归。后来又因案件株连,吃了两次官司。柳如是在病中代他贿赂营救出狱,并鼓励他与尚在抵抗的郑成功、张煌言、瞿式耜、魏耕等联系。柳氏并尽全力资助,慰劳抗清义军。钱谦益降清,本应为后世所诟病,但赖有柳如是的义行,而冲淡了人们对他的反感。 郁达夫在《娱霞杂载》中录有柳如是的《春日我闻室》一诗。就文学和艺术才华,她可以称为“秦淮八艳”这首。著名学者陈寅恪读过她的诗词后,“亦有瞠目结舌”之感,对柳如是的“清词丽句”十分敬佩。清人认为她的尺牍“艳过六朝,情深班蔡”。柳氏还精通音律,长袖善舞,书画也负名气,她的画娴熟简约,清丽有致;书法深得后人赞赏,称其为“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 1666年钱氏去世后,乡里族人聚众欲夺其房产,柳氏为了保护钱家产业,竟用缕帛结项自尽。恶棍们虽被吓走,一代才女却这样结束了一生。柳氏死后葬于虞山佛水山庄。 钱柳姻缘终有终结的时候,但留给世人的话题却远远没有终结,尤其是上个世纪有一位老人竟然在失明膑足的情况下,用了十年的光阴,为钱柳姻缘完成一部八十余万言的大书奇书,这就是那部众说纷纭的《柳如是别传》。是一种什么样的深沉郁结使得陈寅恪先生竟然对乱世中的这么一对曾遭致太多的诟病的老夫少妻付出了整个晚年的沉重代价为他们探微发覆,树碑立传的呢?我想,“辨诬说”、“自遣自证说”、“自喻自悔说”未免有点胶柱鼓瑟,小家子气了,而“复明运动史”、“颂红妆的女性史”、“知识分子人格心态史”、“明清文化痛史”又未免大而化之。我想,无论《柳如是别传》是运用“史笔”还是“诗笔”,你都无法否认它是一种创作,既然是创作就应当从分析作者的创作动机入手,分析作者的创作动机就不能无视创作者的一个最为普遍的创作心理:借题发挥,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那么我们在分析《柳如是别传》的主旨的时候最不该忘记的是两个字:“乱世”。钱柳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乱世”,1949年之后的中国在陈寅恪先生眼里仍然是一个“乱世”,而且是在带给士人的心灵痛苦的程度上一点也不亚于“明末清初”那一段沸腾岁月。生逢乱世你必须做出选择:是去?是留?还是隐?这是生逢乱世的每一个敏感而又脆弱的文化灵魂都必须做出的抉择。由一己的“艰难的选择”联想到了别人的“选择的艰难”,于是便生出无限的同情,那么谁能承载陈寅恪先生这种过于沉重的心灵负荷呢?无疑就是那一段他知之甚深却又迟迟不敢动笔的“乱世”,“乱世”中的那一对红颜白发。对柳如是的无限景仰与对钱谦益的深刻同情连同对乱世中天生弱质的文人的艰难选择的切肤之痛当是《别传》创作的最可靠宗旨。 三 侯方域与李香君 关于侯方域与李香君,有孔尚任的一本《桃花扇》也就够了,尽管它并没有完全地忠实于历史,但却比“历史”更生动更鲜活地忠实于生活。 连正宗嫡传的儒教圣人的子孙都开始对这个现存的制度表示困惑和怀疑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诅咒它的毁灭呢?孔尚任不是一个彻底的反封建主义者,还决然做不到正面斥责这个腐朽的王朝,于是便借了秦淮河畔这一对佳偶来演绎那一段兴亡岁月。 李香君又名李香,为秣陵教坊名妓。自幼被鸨母李贞丽收养,13岁从吴人周如松受歌,尽得其音节。她歌喉珠圆玉润,但不轻易与人歌唱;丝竹琵琶、音律诗词亦无一不通。李香君身材小巧玲珑,肤理玉色,慧俊婉转,时人誉之“香扇坠”。故声名盛于南曲,时四方之士争一识面为荣。李香君的人生与复社有水乳交融的内在联系,可以这样说,没有复社诸文人的文化熏陶,便没有李香君闪光的人生。复社又称"小东林",是明末江南士大夫们继东林党之后为反清复明而组织的又一个社会政治团体,领袖人物为江苏太仓张溥与张采,黄宗羲、吴昌时等著名人士均为复社成员。复社共举行过三次大会,第二次大会于明崇祯三年在金陵召开,那年正是庚午乡试之年,张溥、吴伟业、杨廷枢等人皆入魁选。也正是在那一年,高山流水,初遇知音,李香君结识了复社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
侯方域,字朝宗,河南商丘人。世宦之家,其父侯恂,做过明朝户部尚书。叔父侯恪,任国子祭酒。朝宗少年天赋异禀,读书的速度与悟性都胜于同辈,行文奇特,落笔气势不凡,结尾则出人意外。崇祯五年,15岁的侯方域中了秀才,他读书甚多,又博闻强记,少时即能辨忠奸,遂有“日后必为国家栋梁”之誉。并与当时俊才登高赋诗,激浊扬清,品评人物,并加入了复社,深得张溥等人的赏识。侯方域曾参加乡试,因其文章锋芒毕露,批评崇祯帝用人不当,主考官为私欲而不取。但侯方域落第后,文名更盛。 崇祯三年,誉满秦淮的李香君遇上百年"知音"侯方域,也就在那一年,命运赋予了她另一种伟大的转机:由一个青楼艳妓上升为文化历史天空中一颗璀璨的明星。接下来要发生的就是家喻户晓的《桃花扇》所诉说的故事。侯方域是一位风流倜傥、气宇不凡和才气横溢的翩翩公子,是著名的复社领袖之一,他在明崇祯十二年来金陵后,由阉堂阮大铖出资托杨龙友引荐而交识了香君,两人一见倾心,以身相许。侯曾应允为被复社名士揭露和攻击而窘困的阮大铖排解,富于正义感的香君严词叫侯公子拒绝。阮阴谋失败后,乘机诬陷侯勾结左良玉军作乱,怂恿凤阳督抚马士英杀他,侯逃到漕抚史可法处。当崇祯帝缢死煤山后,马、阮在南京拥立福王,阮强逼香君嫁给漕抚田仰作妾,田以金三百镒为聘礼。香君拒不从,倒地撞头,血喷如注,连侯公子送她的定情诗扇亦溅上血,杨龙友即以其血点画成桃花。这就是崇祯十七年发生在南京的“扇血点染桃花”的画坛韵事。此时正值马、阮大捕东林党人,侯等被捕入狱,香君也被阮选送入宫。清军南下,南京失陷后,香君逃到栖霞山,侯方域降顺了清朝。但二人相遇时,香君毅然割断情根,遁入空门。侯朝宗也经张道士的当头棒喝:“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恨,割它不断么?”而出家了。让侯朝宗与李香君双双出家,这该是孔尚任的悲悯情怀,他实在不愿意看到自己所心爱的人物在往前跨越半步,于是,便让他们走了。一如西施与范蠡的泛舟湖上,一如李师师与燕青的落拓江湖,都是一种艺术的大悲悯。 曲终人散之后复归于灵魂的应该是清醒。明亡以后,有继续抗清壮烈牺牲的,有浪游韬晦入山隐遁的,也有变节出仕留发易服的。侯方域可以归入第三类,而较接近第二类。士大夫多半过不了生死关,所有为变节而辩解的理由无一不是托词,然而他们的良知未泯,每每痛悔有加。三十五岁的侯方城回到归德老家。回想起自己遭遇坎坷,事业一无所成,悔很不已,发誓终生不仕。他建造了壮悔堂,致力于研究学问,创作诗文。在这里,完成了他的两部文集。三十七岁时,因悲愤国事和思念香君,不幸染病身亡。 山河破碎,美人飘零。 《桃花扇》的故事已经400多年了,400年里,不知道有多少王侯将相御用帮闲试图垄断住历史的话语权,然而,那“桃花扇底送南朝”的悠扬唱腔却无论如何也抚不平,抹不去。我们的历史就是茫茫的人心。历史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世界无论怎样改天换地,总有一些东西是无法改变的:比如对历史、文化、民族、家国的一腔深情。有时候我甚至认为这些神圣的美好的思想和感情应当是先验的、超功利的、不证自明的。爱国、爱家、爱人是无须问一问它是值还是不值的。倘若一切都有一个“值不值得”的标准,那这时间很多东西都会令人沮丧万分。 四 吴梅村与卞玉京 吴梅村,这是一个气贯长虹的诗人,这又是一个懦弱无能的书生;这是一个进退失据的“贰臣”,这又是一个良知未泯知道忏悔的灵魂。 卞玉京,这是一个身为下贱的妓女,这是一个心比天高的性情中人,这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弱女,这又是一个果敢决绝的灵魂。 说吴梅村是一个气贯长虹的诗人,是因为他写过《洛阳行》(咏福王事)、《松山哀》(咏洪承畴事)、《圆圆曲》(咏吴三桂事)、《鸳湖曲》(咏吴昌时事)、《雁门尚书行》(咏孙传庭事)、《永和宫词》(咏田贵妃事)、《萧史青门曲》(咏宁德公主事)、《楚两生行》(咏柳敬亭、苏昆生事)、《咏拙政园山茶花》(咏陈之遴事)、《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咏卞玉京事)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叙事诗,堪称中国诗歌史上创作叙事长篇最多、成就最高的诗人。他历仕明清两朝,有意撷取易代之际的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敷衍成长篇七言古风,叙述宋明王朝的衰亡史以及悲壮卓绝的抗清复明运动,抒发自己的哀思感慨,自觉承担起为历史做书记的重大使命,创制了别具一格的“梅村体”。就“诗史”这一点来说,其成就不亚于老杜。且其诗歌大抵情深文丽,宫商和谐,熔铸元白体格、四杰藻采和传奇特色于一炉,名篇迭出,天下哄传。“梅村体”不仅树立了中国古典叙事诗歌发展道路上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而且影响深远,“摹拟成派”。自顺康间陈维崧、吴兆骞,经乾嘉时陈文述,直至清末王 运、樊增祥、王国维等,代有传人佳作,从而使叙事功能的不断开拓成为有清一代诗学的重要特征。 说吴梅村是一个懦弱无能的书生是因为他在爱情上的退缩,他在权势面前的低头,他在重大事件上的糊涂。崇祯十四年春,吴梅村在南京水西门外的胜楚楼上饯送胞兄吴志衍赴任成都知府,在这里他遇见了前来为吴志衍送行的卞赛姐妹,看到卞赛那高贵脱俗而又含有几分忧郁的气质,不由想到江南盛传的两句诗:“酒垆寻卞赛,花底出陈圆”。席间吴又对卞赛的文才进行了探试,令吴不由倾倒,以后二人交往频繁,感情渐深。 后来吴在长干里寓所得到卞的一书简,知道卞想嫁给他,心里很矛盾。因吴听到一消息,崇祯帝的宠妃田氏的哥哥田畹最近来金陵选妃,已看中陈圆圆与卞赛等。吴在权势赫赫的国舅前胆怯了,只在卞赛的寓所吹了几首曲子便凄然离去。 二年后,卞赛嫁给了一诸侯,因不得意,遂将侍女柔柔进奉之,自己乞身下发,在苏州出家当了女道士,依附于70余岁的名医郑保御,郑筑别宫资之。卞赛长斋绣佛,持课诵戒律甚严,为报郑氏之恩,用3年时间为郑氏刺舌血书《法华经》。 此时吴梅村当了清朝的官,心情颓伤。顺治七年的一天,卞赛在钱谦益家里看到了吴的《琴河感旧》四首诗,方知吴对她的思念。数月后二人终于在太仓相见,卞赛为吴氏操琴,吴感怀不已,写了《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赠之,诗中道出了卞在这十年中的情景,点出了清军下江南、玉京“弦索冷无声”,一派凄凉状况。卞赛后来隐居无锡惠山,十余年后病逝,葬于惠山柢陀庵锦树林。 说吴梅村是一个进退失据的“贰臣”是因为他终于没有抵挡住来自清王朝的诱惑,善始没有善终,晚节没有保住。他本来坚持不肯投降,清政府挟持其老母威胁他,逼得他最后只好去向清政府报到。 “浮生所欠唯一死,人世无由识九还。”一句可见其隐痛之深,从此以后,“欠死”之说便折磨着每一个良知未泯的文人。 因为吴梅村名气太大,他在应召起程进京的时候,竟然有好几百人相送,号称“千人会”有一个青年,没有参加这次集会,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这个宴会中去给吴梅村。吴梅村坐在首席上打开来一看,脸色都变了。旁边的人觉得奇怪,看了这封信后,大家的脸色也都变了。原来这封信上写了这么一首诗:“千人石上千人坐,一半清朝一半明,寄语娄东吴学士,两朝天子一朝臣。”所有在座的人全被骂了。 说吴梅村是一个良知未泯知道忏悔的灵魂,是因为无论是有负于卞玉京还是有负于大明朝,吴梅村的后半生都没有得到过安宁。有他那一首首诗词为证。在“忏悔原本就是一种稀缺的精神资源”的中国,一个知道忏悔的灵魂是令人肃然起敬的,他的所谓的人生污点是可以被原谅的。正因为有了吴梅村的忏悔,所以相比起那一时期其他的知识分子来,吴梅村才显得更为真实,更为鲜活,更为让人扼腕唏嘘。 卞玉京作为“秦淮八艳”之一,其人格的高洁和亮丽一点也不亚于其他诸艳,可惜的是她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或者说不值得爱的人,在这一点上她比其他诸艳显得可怜。以至于最后遁入空门。当她为70余岁的名医郑保御用3年时间刺舌血书《法华经》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泣血的灵魂。
对这些才子佳人们的浪漫传奇,我不想再演义什么,只是循例做一些简单介绍。我所关注的是为什么被我们称做“万恶的封建社会”怎么能人性解放到如此的程度,甚至超越于我们今天的寻常情侣们的幸福生活之上。一方面是把真诚、善良和美丽展示得如此得惊心动魄,一方面是把真诚、善良和美丽欣赏得如此的动魄心惊。抛却一些外在的包包裹裹,他们的生活简直可以算做人类两性关系中最为理想的生活。他们的日常生活就是饮酒赋诗,寻幽探胜,品茗赏花。他们的话题多是随心所欲、口无遮拦、心不设防时的古琴谱的真伪,历史名人人品的高低,各书家作品的妙处,以及于国运兴衰,朝政得失。彻底超越了庙堂之上、官衙之内的刻板死僵。与其说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男人和妓女之间的关系,倒不如说是一种真诚的朋友之间的关系更为确切。他们的友谊是建立在人品才华之上的互相欣赏,相互间称兄道弟,礼尚往来。友谊、爱情,还有难以言表的微妙和默契在他们中间默默流荡。也许陈寅恪的概括更为准确:“以男女之情而兼诗酒之谊。”
这些出类拔萃的佳人,我们关注她们的性格和才华超越了关注她们的容貌。她们几乎是个个冰雪聪明。她们有阅历,有主见,有胆魄,能自立。她们中的很多人都很大气,虽然身陷风尘,但是她们活得甚至比普通人更有尊严。她们颇善于生活,绝不放弃能够得到的幸福。甚至青楼中的鸨母也都颇富人文情怀,《板桥杂记》载,许多名妓都是鸨母的亲生女儿,妓女出身的鸨母对她们“怜惜倍至,遇有佳客,任其留连,不计钱钞;其伧父大贾(粗俗的商人)拒绝勿通,亦不怒也。”如名妓李湘真,性情高傲,常常称病不接宾客。“阿母怜惜之,顺适其意,婉语逊词,概勿与通。惟二三知已,则欢情自接,嬉怡忘倦。”
这些天赋风流的才子,我们关注他们的“作风”超越了关注他们的诗文。他们几乎是个个有意识地蔑视礼法,张扬个性。纵酒狎妓成了他们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正是在这种自由往还的过程中,他们寻觅到了知音。傅山说:“名妓失路,与名士落魄,赍志没齿无异也。”名士之不见容于世俗,正如名妓之被社会所抛弃。他们同样有才华,有热情,同样是社会规范的叛逆,同样是纲常礼教的弃儿。所以他们才能相互发现,相互珍重。
秦淮河畔桃叶渡旁大概是古今中外最有人情味的欢场了,浪漫得让人惊讶。
在这个让正人君子蹙眉叹息的时代,礼崩乐坏,天下靡烂,人欲避开与天理的正面交锋在那些模棱两可的社会局部肆意漫延滋生。比起那些被种种规范束缚在高墙之内的良家女子,这些原本不幸的风尘中人倒活得更完整,更丰富,更深刻。说起来完全是一种错倒的因果,正是社会的放逐使她们获得了一块自由呼吸的空间,正是命运的打击使她们的生命焕发出流光异彩。人们剥夺了女子爱美的权利,偏她们能恣情纵意地张扬自己的天生丽质。人们期望女子蒙昧,偏她们可以和男人一样吟风弄月,尽意书写自己心中的块磊。人们期望女子远离爱情,偏她们中的许多人最终获得了真正的爱情,与自己真爱的人相伴一生。人们期望女子没有自我,偏她们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和社会上一重重的无情风浪相搏击,正是在这种搏击中,她们体验到了生命本质上的力量和尊严。
成百上千条的规矩是为那些良家女子制定的,她们不配去遵守。这反而使她们的生命得以保留本来面目。她们站在正常社会之外,反而能有一个独特的观察视角,去看清礼教纲常仁义道德的真面目,看清人性和人生的真面目。社会抛弃,侮辱和伤害了她们,同样也让她们看清楚这个社会的虚伪,冷酷和邪恶。她们尝过了人生的千百种况味,经历了人生千百种险境,所以,意志坚强,目光犀利。她们是这个社会里为数不多的真正清醒的人。
另一类清醒者就是那些蔑视礼法的知识分子。风尘女子是因为命运的抛荡而看破了红尘,而他们则是在读书和思考中睁开了眼睛。
所以,她们能够从那些以风雅自命的才子文人中发现谁是真正的男人,谁是以风流自饰的俗夫。他们也能够穿透世俗的偏见,发现这些女子身上的夺目光彩。明末那么多美丽的爱情故事在名妓与名士之间产生绝不是一种偶然。 女人的美丽和男人的觉醒是分不开的。周作人曾说,士人的高下在他对女性的态度中即可鉴别。 “奇女志呼唤着遗民心”。 “胭脂泪凝聚着民族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