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杜牧《清明》诗云: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在这清明时节,风飘飘,雨潇潇,哀思悠悠,悲亲人之长眠,怎能不“欲断魂”?
清明,一向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湿雨,也许是因为诗人笔下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吧。柔风细雨,愁鸦悲啼,风吹哀愁,似乎正好迎合了这悲愁之日。天地之大,唯见烟雨苍茫,纸烟缭绕,山川一片寂然。一个悲恸寂寥的时节,一个凄迷忧伤的画面。
路人扫墓,悲痛欲绝,无处倾诉,以酒消愁,化作愁思泪。寻思着找个酒家,牧童却指引向了杏花村。如此断肠之时,前方不远处依然杏花灿烂,生的希望掩饰了死的悲痛,些许沉重,些许欣慰。
悲痛和希望同在,哪里有痛,哪里就有生的希望。
又如,有清明扫墓之诗云:
南北山头多墓田,
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
泪血染成红杜鹃。
举目遥望,山南山北,在烟雨弥漫的山野中,或在泥泞难行的小路上,都能看见那些顶风冒雨,神情凝重,面容憔悴,行行重行行的扫墓人,或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或一二个孤影,跚跚独行。没有哭泣,没有泪水,有的是沉默,有的是心碎。那些孝道之后人,早已清扫坟墓,匆匆归去。那些未曾清扫的墓地,又有谁为此而伤痛呢?
抬头偶望,百坟拱起,千碑林立;烟雨朦朦,青草何离离。一片荒凉,一片凄迷,一片死寂!逝者长眠,生者长叹。“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此情此景,犹如孟姜女寻夫小曲:“三月里来是清明,桃红柳绿百草青;别家坟上飘白纸,我家坟上冷清清。”采摘一束野花,摆放在那些孤坟上,以生者祭奠亡者。亡者是谁?莫管也。此刻,只献上鲜花,为那些孤魂野鬼。生在世间,葬在荒野,与野花为伴,或更为亲切。活着的时候,默默无闻,如今埋在孤坟下,更是无人可知。一个陌生人,献上那束花,以作熟悉的怀念吧。
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词云:
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
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
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
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人在天涯,又逢哗哗大雨,顿时江边浪潮翻涌。而天涯之人,心口难言,无心看花,不能思故土,却对他乡山水花木如此苦恋,这一份苦情,谁能知晓?一醉解千愁,醉在他乡,也只能停留片刻。醉醒客散,只见归鸦啼鸣,人去楼空。天涯何处?在漂泊者的脚下,在这游子的心里。
别人都忙着去扫墓,可我呢? “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有思念无处诉说,有孝敬又向谁?归去的途中,顺手折的一杨柳纸条,摆弄良久,却不知插向何处。一种欲归无处,欲住无家的悲哀,猛然袭向心头。
何不?拔净一片乱草,摆下几杯冷酒,烧上一把纸钱,风雨愁煞人,杯土带愁,杂草含烟,泪湿襟衫。满腔弥满的幽幽愁绪和淡淡的哀伤,却在漂泊的愁绪中。
死者长已矣,存者永怀悲!我一天涯人,在天涯清扫孤坟,满怀几份思绪,换得今日之缅怀。如今,与这千里孤坟相逢,而天涯人,却已尘满面,鬓如霜。天涯何日是尽头,漂泊数年终得知。
清明之日,含泪扫墓,愁在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