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土人情 >> 元宵佳节,良辰美景
 双击自动滚屏 
元宵佳节,良辰美景

发表日期:2005年2月21日  出处:http://ddgdy.2000y.net  本页面已被访问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颇为显要。元宵节的得名,因其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因为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故名。此外,元宵节也叫“上元”、“上元节”,这是从道教借来的说法。
  关于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变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据称泰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相传另一位汉室皇帝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
  这位汉文帝是大将周勃勘平“诸吕之乱”即位称帝的,而那勘平叛乱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后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且确定这天为元宵节。不过,和这两位汉室皇帝有关的正月十五夜祭太一、游玩,并无张灯、放火的记载,汉室的另一位皇帝——汉明帝则敕令元宵燃灯,从而形成了后世张灯、观灯的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即元宵节,元宵节闹花灯是中国自古以来民间传统习俗。其来历有一传说:相传汉武帝时,有一宫女叫元宵,因思亲过度悲切,欲投井自尽,被当时武帝身边一个叫东方朔的谋臣救下,他劝解元宵别寻短见,设法正月十五让她和父母团圆。东方朔在长安街卖卦传谣:正月十五,火神君要奉旨火烧长安城,玉帝要站在南天门观看。汉武帘闻讯大惊,急问东方朔有何法消灾。东方朔便对担武帝说:“火神君最喜欢吃汤圆,宫娥元宵做的汤圆好吃,可敬火神,同时,可传谕家家户户张灯挂彩,就能骗过在南天门观望的玉帝。”结果,汉武帝传旨按东方朔的话去做,元宵姑娘也就能趁挂灯的机会,离开宫院与父母团聚了。以后人们就把汤圆称为元宵,正月十五闹花灯也就流传下来。所以,元宵节,也就是团圆节,汤圆也是团圆之意。

《正月十五日夜》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农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这首诗形象地再现了唐代元宵之夜的风情。
灯火繁盛,与星月争辉。


《十五夜观灯》
-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新正元旦之后,人们忙着拜节、贺年,虽然新衣美食,娱乐游赏
的活动却比较少;元宵节则将这种沉闷的气氛打破,把新正的欢庆活
动推向了高潮。

童谣

  “风来了,雨来了,
   一群人敲着鼓来了。
   什么鼓,大花鼓,
   咚咚咚,过十五。”

  这是流行在河北某些地区的童谣,元宵之前,孩子们蹦蹦跳跳地
念着,一片急切盼望过元宵的心情跃然上纸。

伴随元宵佳节流传至今的,还有许多关于元宵节赋言趣闻,这些趣闻表达了人们的爱憎及幽默。

宋朝有个人叫蔡君谟,在他任福州知州时,为了粉饰太平,命令元宵节每家必须点灯七盏。当时有一个叫陈烈的人,做了一盏很大的灯笼径达丈余,并在上面题了一首诗:“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穷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风流太守知不知,惟恨座歌无妙曲。”陈烈的这首诗在当时充分表达了劳动人民的心声,对于民众这种委婉的讽劝,蔡君漠不敢再违民意,回府后即下令罢灯。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中国民间十分流行的谚语,其出自一个与元宵节有关的故事。

陆游的《老学奄笔记》中记载了一个叫田登的人,在他任州官时,特别忌讳别人提他的名字,因“灯”与他名字的“登”谐音,所以全州人为避讳,全称“灯”为“火”在元宵节到来之际,衙吏出告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因田登平日一向胡作非为,人们就结合“放火”,的字样,总结出“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成语,借此比喻统治者可随心所欲做坏事,而老百姓的正当行为却要受到限制。

 双击自动滚屏 
  发表评论:    

用 户 名: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