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的月饼
想说爱你不容易
中秋节吃月饼和送月饼的习俗,民间流传的版本很多,无论是起始于元朝朱元璋借饼传信还是因西域人向李世民献饼祝捷,月饼除了象征团聚的意义之外,在不同的时代人们赋予它不同的蕴意。
我小时候生活经济落后的年代,物资匮乏,想拥有一日三餐之外的食品成了奢侈愿望。孩子们很希望节日的来临,这样就可以改善生活了,中秋当然不例外。中秋夜一家坐在院子里围着饭桌,汤碗中映着圆圆的月儿,时而望天上的月儿,时而看碗中的月儿,精致吃着手中的月饼,听着妈妈讲嫦娥的传说,合着欢笑、合着祝福、合着畅想,好一派其乐融融的夜晚! 那个年代的月饼很传统,没有什么新鲜花样,实在、保守的像那个时代的人品。清一色的五仁馅,一个半斤,外观、做法千篇一律,很少油水,干巴的像个饥民。每年快到八月十五时,妈妈就盘算着要串的亲戚友人,要买月饼数量的最低限额,然后打开两道锁门一层包裹,细数着钱票,钱票虽不多,但人情一个都不能少。到了商店,看着营业员熟练的把两块月饼放在方草纸中折起,上面盖上红纸,用绳上下左右缠绕一下打个解,挽个扣,手很利索的一拽,一包月饼出手了。掂着几包月饼走出商店,看到满街的月饼往来穿梭着,心里不禁的会有一种暖意袭来,那是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在流动,在这种融合的亲情面前,金钱显得很缈小,付钱时的心痛已经被感动所替代了。 接下来的日子便是抽出时间走亲访友,小小的月饼带着真挚的情意和美好的祝愿在孩子们馋巴巴的眼里从姑家走姨家,从东邻到西邻,不停的传递着,自己不舍得先吃一口。薄薄一包月饼的心思既单纯又透明,几句暖心话渗着善良与宽厚,一轮明月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的很近很近。到中秋那天最后沉淀下来的月饼是自己。终于能吃月饼了,孩子们如逢大赦,但又不舍得放开大吃,隔三叉五拿出来吃一点,一直能把月饼放的发硬生霉。
随着时代的变革,日子越来越好过了,再也不用“盼节日,吃香香”了,肚里的脂肪日渐增多,吃什么都不香。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中秋月饼也不断推陈出新,什么蛋黄的、莲茸的、火腿的、海鲜的、鱼翅燕窝的,什么咸的、甜的、无糖的......,应有尽有,变换着花样迎合人们的口味。品种繁多的月饼,皮薄馅多,散发着诱人的光泽,但纯天然成份少了,明绞、色素、香精占了很大的比重,食后不易消化。若择饼不慎,遇上陈心的、早产的等劣质月饼,那就对不起身体了。 如今经济搞活了,观念转变了,胃口刁钻了,亲情淡漠了。高楼取代了平房小院,楼板划割了感情空间,几年不识对门邻里的大有人在。自家买点小饼自家品,隔着窗户看月亮,除了亲人还思谁?即便有人家中堆积一些金装玉裹的月饼,也只能从中吃出“功利”二字!因为亲情不需浮躁华丽的包装,无所求的人无须去花那冤枉钱。那是精明的商家们为满足部分消费者的心思,精心设计出的天价礼品,可谓买家不吃,吃家不买,醉翁之意不在酒,其中寓意买家和吃家心知肚明。 眼前摆放着各种口味的月饼,心如止水,怎么也吃不出小时候那种激情。面对世事纷扰的人生,带着情绪来品饼,怎能品出少年无忧的滋味?
月还是那轮月,饼万变不离其宗,只是承载了说不清的情感。我还是怀念儿时那憨实的五仁月饼,瓜子、花生、芝麻、核桃仁、青红丝,样样清晰明了,味正香甜,质朴情真,回味悠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