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光柱热心帮助一千余名残疾人的故事. |
|
|
|
|
图为史光柱和他的妻子张晓君 |
把温暖和希望送给无助或绝望的残疾人 |
提到史光柱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他是著名的战斗英雄、我国唯一一位获得学士学位的“盲人诗人”。然而,人们却不知道,告别鲜花和掌声后的他一奏再奏奉献曲。这些年来,他先后为1000余名生活无助或绝望的残疾人送去温暖和希望。 |
史光柱现任成都军区驻云南某部政治部副主任,中校军衔。由于双目失明,这位特殊的军人已不能像往昔那样带兵打仗,他只好用手中的笔去热情讴歌火热的军营生活,用一颗博大的爱心为人间送温暖。他说:“我既然不能成为一名驰骋疆场的骁将,那就让我弯下身来搭一座拱桥,让别人从我的背上通过。”在史光柱家里,堆放着数千封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寄信的大多数是残疾人。透过一封封书信,史光柱看到的是一颗颗泪迹斑斑的心,听到的是一声声发自心灵深处的呼唤。每次接到信,他要么连夜复信,给他们送去心灵的抚慰;要么解囊相助,在生活上给他们无私援助。 |
北京崇文区有位16岁的小姑娘,不幸患了骨癌。得知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小姑娘整日哭闹,怎么也不肯接受治疗。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家人只好写信向史光柱求援。史光柱当即给小姑娘写了一封长达3000多字的热情洋溢的信,并随信给她寄去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自己的诗集《背对你,投向黑色的河流》。不久,史光柱又拎着水果,拄着拐杖走进小姑娘的病房。当听完史光柱英勇作战和顽强战胜失明痛苦的故事,小姑娘感动得流下热泪,并勇敢地走进了治疗室。半年后,小姑娘双腿截肢,她不但没有哭闹,还吟诵唐诗唱着歌安慰悲伤的家人。直到离开人世前,小姑娘都没有掉一滴泪,留给亲人的是她的歌声和笑语。临去世前,小姑娘用一分钱纸币,精心制作了一个菠萝、一只虾送给史光柱:“ 谢谢叔叔,让我短暂的生命有了意义。” |
江西有位姓伍的伤残军人,从部队转业后分到一家工厂看守大门。令人万万想不到的是,他人还未报到,工作职位就被厂长的小舅子顶了。厂里既不给他另行安排工作,也不给他发工资。他找厂长评理,对方回答是:“像你这种残废人,最好就死在战场算了,我们厂可被你拖累不起。”他写信向有关部门申诉、求援,但发出的信件却无回音。由于悲愤交加,他想到了用自杀的方式一了百了。就在举瓶准备服毒时,他突然想到一个熟悉的名字:史光柱,于是眼睛里闪现出希望的光芒。 |
他的求援信飞落史光柱手中,史光柱的心一阵颤栗。当日,他一边写信鼓励这位残疾人要相信政府,树立生活信心,一边打电话,写信给江西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民政厅反映情况。经过史光柱的努力,这位残疾人的工作很快得到落实,并补发了工资。他在致史光柱的感谢信中表示:“为了这份难得的人间真情,我一定好好活下去,并干出个样子来,绝不让别人瞧不起。” |
在史光柱资助的残疾人中,不仅有学生、伤残军人,还有老人、妇女、儿童以及无业人员。其中绝大多数是没有生存本领,生活十分贫困的人。对这些残疾人,他十分同情,并力所能及地在生活上给予资助。 |
据统计,近10年来,仅史光柱资助的盲人就有410多人次,购买、邮寄盲文学习资料费用达1.6万元。在史光柱热心帮助和鼓励下,他们走出了人生的黑夜,步入自强不息的光明路。 |
另外,对生活遇到不幸的残疾人,史光柱总是倾囊相助。湖北有位姓曾的年轻人,遭遇车祸,脊椎受伤,再也没法像正常人那样走路,依靠做买卖供养年迈的父母和患小儿麻痹症的的妹妹。后来,他得知妹妹的病可以动手术治好,发誓要挣1万块钱,换回妹妹的新生。但他竭尽所能,也没挣到足够的钱,于是只好写信向国外亲戚求援。一晃3个多月过去,他天天盼啊盼,却始终没能盼来大洋彼岸的援助。正在他感到绝望时,一张1000元的汇款单飞到他的手中,署名是:史光柱。捧着汇款单,他顿时失声痛哭。后来,他在给史光柱的回信中写道:“你寄来的不仅仅是钱,而是我重新走向人生的阶梯。” 史光柱助残的事迹在社会上传开后,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但同时,也引起一些非议。有人认为:史光柱这样是“打肿脸充胖子”,是为了出风头;还有人怀疑:史光柱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成员,他之所以那样慷慨大方资助残疾人,国家肯定给了他特殊经费,他是拿着国家的钱捞取政治名誉。 对于种种非议,史光柱泰然处之。他说:“我所做的一切,并不要求人人都能理解,只求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一个战士英雄的称谓。” 其实,熟悉史光柱的人都知道,这些年来,他不仅没有伸手向国家要过一分钱,而且从没接受过任何救济。他能为残疾事业做出那么多有益的事,一靠自己节衣缩食,二靠妻子的理解和支持。 史光柱有一个善良、贤慧的妻子,名叫张晓君。与史光柱结婚15年来,晓君不但用她那柔弱的身躯为丈夫遮风挡雨,而且一心一意支持丈夫的事业。结婚这些年来,她没有买过一套高档衣服,家里也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但她无怨无悔。 早些时候,地方一些企业单位想用史光柱的名字生产名牌产品,条件是许以 12万元以上年薪。面对发财的机会,史光柱断然拒绝了。他说:“我是一名军人,绝不能拿军人形象和声誉去换取个人好处。” 张晓君深深理解丈夫的心情,并支持他的选择。她向丈夫表示:既然嫁给了你,再穷再苦我都认命。 史光柱老家在云南马龙县一个贫困的山村,母亲年迈多病,精神恍惚,长期靠别人照顾。另外,史光柱还有一个在农村的哥哥,一个上学的弟弟,生活都非常困难。一个凄凉的老母,一个贫寒的家庭,常常令张晓君为之潸然泪下。她不止一次对丈夫说:“你的母亲就是我的母亲,你的家就是我的家,我们哪怕节衣缩食,也要让你的家人过得好一些。” |
每隔一两年,张晓君就要陪丈夫回老家看看,并给婆婆一些生活费。手头紧时,她就向朋友借钱。至于史光柱弟弟的学费、生活费,则由她和丈夫全部承担下来。见此,村里人称赞说:“史光柱真是前世修来的福啊,能娶到这样好的一个媳妇。” |
史光柱对社会残疾事业非常关心,工资每月总是不到月底就光了。张晓君在公司挣的钱也拿了出来。有时,她内心也矛盾:自己的丈夫也是残疾人,也需要社会帮助,而像他这样见残疾人就资助,长此下去,这往后的日子还咋过啊!可听完丈夫的解释,再阅读那些残疾人寄给丈夫的信件,她的眼睛湿了。于是,她又一次次抹着泪从抽屉里拿出钱来递到丈夫手中。 |
就这样,他们夫妻俩年复一年地为残疾人的冷暖和幸福奔忙着、奉献着。张晓君说:“我把它看成是对丈夫的支持,对社会的贡献,觉得非常有意义。为他人带去幸福的人,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