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并非新词
□舒圣祥
所谓的财富“溢出效应”或“下滴效应”并不可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十一五”规划对“共同富裕”的重点突出,顺应了民心民意的要求,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描绘了一个公平、均衡、可持续的未来。
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主要议题之一是研究和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备受社会瞩目。
“十一五”规划最吸引人的有两大亮点:从“计划”到“规划”的一字之变,传递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信号;而“共同富裕”的重点突出,更被誉为是中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在制定理念上的“革命性变化”。
“共同富裕”并不是一个新词,可是自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却一直处在一个欠缺重视的尴尬地位,常常只是“先富论”的象征性“词缀”而已。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首先提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从此,中国社会从当初那个普遍厌恶财富以至于惧怕财富的落后泥沼里起身而出,拥有财富从耻辱转变为光荣,人人都为自己能成为“先富起来”的那一群人而努力奋斗。
但是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我们在创造财富的同时,由于制度的缺陷和监管的无力,一部分人将勤劳致富演绎成“圈钱游戏”并最终受益成为富翁,而更多的人则丧失了他们本该分得的发展成果。
缺乏公平和正义的保障,使得某些人在“国退民进”的狂欢盛宴中一夜暴富,有些人通过金融工具及银行贷款,把社会及国家的财富轻而易举地据为己有,有些人通过非市场化的恶意炒作和涨价同盟而日进斗金;与此同时,更多的人发现:房价像变魔术一样突突地往上蹿,教育、医疗以及其他很多生活资料价格都在飙升,其增长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缺少“共同富裕”的纠正,贫富差距悬殊、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分配不公平等现实矛盾一一凸显。以至于当富人们已经把中国在世界奢侈品消费榜上的排名提升到世界第三位时,贫困地区的孩子却还在为一天要吃三顿饭而发愁。中国城乡统算的基尼系数早在2000年就超出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0,目前则已经超过0.45。
事实证明,所谓的财富“溢出效应”或“下滴效应”并不可靠,“共同富裕”必须成为和谐社会梦想中的主旋律,成为和谐社会定义中的主要关键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十一五”规划对“共同富裕”的重点突出,顺应了民心民意的要求,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描绘了一个公平、均衡、可持续的未来。
未来中国谁当官
□沈 刚
5年之中,报考人数增加近10倍—这就是中国“公务员热”的一个生动例证。2001年,中国报考公务员人数为3万多人,而2005年已有54万多人竞争8400多个职位。
透过这踊跃的场面,人们不仅看到报考人员绝对数量和比例的增加,也可以看到新型公仆日益清晰的“画像”。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舒放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从近年来招考标准的变化,可以看出国家对未来公务员的期望:年轻化、高学历的专业型官员,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社会经验。
在此次公务员招考中,报考者的年龄被限定为“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许多职位明确要求“硕士及以上”,一些职位只要“博士”。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供的43个职位中,对学历的要求全部是“硕士及以上”。而在江苏省的392个职位中,绝大多数职位要求本科学历。
“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的加入,使公务员队伍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马怀德说。公务员“新鲜血液”的知识化、年轻化,已成为公认的倾向。2002年,35岁以下的年轻官员约占公务员总数的39%,55岁以上的仅占不到6%。1993年,仅有32%的公务员拥有大学文凭,而2002年时这一数字已猛增到69%。另一个明显迹象是,拥有实践经验已成为遴选公务员的重要标准之一。2006年公务员招考,中央、国家机关及垂直管理系统的省级机关有1/3以上的职位用于招考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教育部提供的15个职位中,全部注明“有边远艰苦地区工作、锻炼经历者优先”,而该部去年提供的10个职位并无这一要求。
专家指出,更值得注意的是公务员选拔的专业化趋势。
同时,有关专家指出,打造一个年轻化、知识型、专业型的公务员群体,不仅要确保最优秀的人才融入“新鲜血液”,更需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和完善相关制度,使“璞”尽快成“玉”。这也许是一个比选拔更重要的课题,人们期待着政府认真思索并付诸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