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内幕 >> 辟一代书刻雄风-邓石如
 双击自动滚屏 
辟一代书刻雄风-邓石如

发表日期:2005年10月30日  出处:http://eshufa.2000y.net 人民网  作者:书画协会  本页面已被访问

    

     城安庆,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古往今来,名人辈出,邓石如就是佼佼者之一。为纪念这位清代大书法家、杰出的篆刻家,弘扬他的艺术成就,安徽省安庆市人民政府在风景秀丽的菱湖公园内建立了邓石如碑馆,陈列有他的碑刻148方,让人们欣赏绝世佳作,缅怀一代大师。

  刻苦自励倾注艺术

  碑馆正中“老渔翁”的石刻像,就是“开拓万古之心胸,推倒一时之尊贵”的邓石如。邓石如,生于乾隆四年(1743年),安徽安庆府人,初名琰,因避清仁宗讳,更名石如,字顽伯,号完白山人。他出身寒门,祖辈“潜德不耀”的人品、“学行笃实”的学业,以及桀骜不驯的性格,对他影响至深。他的祖父邓士沅是个秀才,酷爱书画。父亲邓一枝也善诗文、工书画、爱刻石。受到家庭薰陶,邓石如自幼就仿习隶书、练习刻石。由于天性聪颖,刻苦力学,书艺精进,17岁时为“潇洒老人”作《雪浪斋铭并序》篆书,即博得时人好评。自此便游学四方,鬻书刻石。他“少时未尝读书,艰危困苦,无所不尝”,由“一介布衣”成长为伟大的艺术家,全凭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刻苦的磨练。当代著名书法家沙孟海赞道:“清代书人,公推为卓然大家的,不是东阁大学士刘墉,也不是内阁大学士翁方纲,偏是那藤杖芒鞋的邓石如。”他以精妙绝伦的真、草、隶、篆四体书法,古朴浑茂、工力深湛的篆刻艺术,博得“清代第一人”的美誉。

  32岁那年,邓石如鬻刻到寿州(今安徽寿县),结识了名噪一时的清代书家“三梁”中的“北梁”。梁先生见到邓石如书写的扇面,称“笔势浑鸷,余所不及,究其才力可独步一时矣。”立即约见,二人秉炬彻夜深谈书法历史及清代书势。次日,梁先生写书荐其到江宁(今江苏南京)梅缪先生处。梅氏为北宋以来江左望族,家藏丰富,秦汉以来碑版刻石拓片无所不备。邓石如到江宁后,结识了梅缪三兄弟,深受他们赏识。梅氏尽出所藏,并且为其具衣食楮墨之费。邓石如居留梅家8年,遍观收藏的金石善本,专心临摹秦汉金石名迹,凡名碑名帖总要临摹百遍以上,朝夕不辍,浸淫书艺,直追三代,卓然自立,树立起超人一等的邓派(也称皖派)的篆刻面貌。他改变了明末文(彭)何(震)之风格,在摹印(缪篆)之外参入汉碑各体,又开创新法度,分朱布白,既均匀又活泼,流畅生动,而仍有浑朴厚重的气势。

  走进碑馆,欣赏邓石如的作品。他的隶书,集众碑之长———《张迁碑》的凝重,《禅国山碑》的丰伟,《华山庙碑》的恣纵,《白石神君碑》的磅礴、苍劲与洒脱。碑馆珍藏着篆书石刻十方,均为邓石如的得意之作:《天冠山诗》以隶书作篆,融合汉魏碑额;《吴天玺纪功碑》字体浑厚,长方精整的笔意结构,显现出这位大书法家在篆法上的创造。

  胸有方心身无媚骨

  学成后,邓石如离开梅家,藤杖芒鞋,游历长江两岸,寻古探幽,结识名家。游过匡庐,邓石如又登黄山,遍游三十六峰,看到山上秀石,“辄拾而藏之,累累贮两巨囊、担而归,足破肩肿,扬扬有喜色。”游完黄山,邓石如来到安徽歙县,鬻于贾肆。清代名书家、进士张惠言、金榜,深究秦篆,见邓石如所书,曰:“今日得见上蔡(指李斯)真迹。”1786年,金榜向户部尚书曹文埴推荐邓石如。曹嘱邓作四体千字横卷,一日而成。曹文埴看后,赞不绝口。之后,邓石如又游金陵,逛扬州,跨长淮,登岱峰,攀居庸关,谒十三陵,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为搜访秦汉石刻,经月不返,攀崖涉岭,饱受风霜烈日之苦。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弘历八十寿辰,曹文埴入都祝寿,邀邓石如同去。他不肯和舆从大队同行,戴草帽,穿芒鞋,骑着毛驴独往。

    抵京后,邓石如的书法又得到大书家、相国刘墉和左都御史陆锡熊的盛赞。陆赞邓的书法是“千数百年无此作矣。”但却遭到当时内阁大学士翁方纲为代表的书家排挤,邓石如被迫“顿踬出都。”随后,曹文埴将邓石如介绍至兵部尚书、两湖总督毕沅节署作幕宾。“时吴中知名士多集节署,裘马都丽,先生独布衣徒步”,保持特立独行的布衣形象。在毕沅节署待了3年后,因不合旨趣,邓石如提出还乡。毕沅制铁砚相赠,砚背铸有“笈游道人”四字,邓石如据此将书斋取名为“铁砚山房”。

    他一生走遍大半个中国,两袖清风,以“胸有方心,身无媚骨”的高洁情操,形成了立于天地之间的书法篆刻家形象。

好印!!!皖派鼻祖篆刻巨擘

  邓石如于61岁归还故里。其时,家徒四壁,仅一方铁砚和一对白鹤。邓石如遂寄居于古道雄关———安庆北门外集贤关旁的集贤律院,皈依佛门,以铁砚作伴,白鹤为伍,过着“朝朝两件闭功课,鹤放晴空理钓舟”的平静生活。碑馆展出的《谒余忠宣公墓诗》四方,系邓石如在嘉庆乙丑年(1805年)秋所书,此时他已去日无多,人称“绝笔”,字体苍劲雄浑,大气磅礴,似一条跃动着的猛龙,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清嘉庆十年(1805年)阴历十月初四,一代书法大师走完了刻苦自励,倾注艺术,执著倔强,不求闻达,不慕荣华的生命旅程。

  清代中叶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巨变时期,碑学的兴起,冲击和改变了清初帖学颓弱之势,布衣出身的书法家邓石如,力挽狂澜,转衰为盛,为我国书法艺术开一代新风,难能可贵。邓石如以雄厚的书法为基础,做到书从印出,印从书出,打破了汉印中隶化篆刻的传统程式,首创在篆刻中采用小篆和碑额的文字,拓宽了篆刻取资范围,在篆刻上形成了自己刚健婀娜的风格,巍然崛起于当时的印坛,成为在篆刻艺术发展史上杰出的大家,成为众所敬仰的皖派鼻祖、篆刻巨擘。他的书法艺术,少宗“二李”(李斯、李冰),但不以此为满足,师古而不泥古,兼收并蓄,终于突破樊篱,独辟蹊径,开赵之谦、吴昌硕之先河,推动晚清书法艺术之大发展。邓石如的书刻雄风影响深远,近现代的书法家包世臣、吴熙载、莫友之、杨沂孙、徐三庚、赵之谦、吴大澄、吴昌硕、沈曾植、康有为、黄宾虹等无不受到影响。

  邓石如一生作品虽多,但流传下来的已是凤毛麟角,原石流传已不多见,存世的仅有《完白山人篆刻偶成》、《完白山人印谱》、《邓石如印存》等。安庆市人民政府建立邓石如碑馆,收集、展出他的碑刻,使这些国宝级的珍品得以传世,实在是一件有远见之举。

好字!!!

 



 双击自动滚屏 
  发表评论:    

用 户 名: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