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土人情 >> 一介寒儒倾家兴教 百世师表丰碑垂范
 双击自动滚屏 
一介寒儒倾家兴教 百世师表丰碑垂范

发表日期:2005年11月11日  出处:http://esqfgzs.2000y.net 原载《恩施文史》(总第13期)  作者:廖秀 廖兆栋  本页面已被访问

  
                     一介寒儒倾家兴教


                     百世师表丰碑垂范

   

   廖秀   廖兆栋
                             
乡村葬礼惊世俗

 清·咸丰三年九月初一,干支纪年属癸丑,推算公历为1853年。施南府恩施县新塘下塘坝一私塾先生名廖兴诗九十高龄无疾而终。其身边学生、乡邻飞马奔讣,号途千里,仅七日,府县官绅、学者、商贾及邻县知名人士闻讯齐集“兴诗学馆”,竭诚为斯人举哀致丧。

 奔丧者除桑梓数千人以外,名声显赫能详者,有施南府学监石时和、建始知县廖化平。此二人乃进士出身,又是兴诗同科举人。有富甲建始的景阳河进士、湘南巡按、归田大儒黄泰男(人称黄四老爷),该豪绅又是兴诗侄儿廖流长的岳丈。有兴诗的门生百十人。其中,湖北长阳生陶介亭、四川云阳贡生严子尚是10天前来探病未归的。本地禀生邓景阳、廖平畴,武禀生廖志亮、恩进士廖崇铨父子,均有月余侍奉榻侧。一时间,“兴诗学馆”满座鸿儒,冠盖如云。原本十分宽敞寥落的偌大一个四合天井,人头攒动,难以移步。庭前场坝,官轿私轿拥塞;宅侧田垄,骡马嘶鸣。

 经学监石时和提议,廖兴诗的丧事由治丧知事会主持。知事会则由其学生和家庭成员组成,以显其从教60年之功德。众人仰附。于是,廖化平任会长,贡生廖平畴任礼宾都管,禀生廖辉先任祭奠都管,禀生廖让泉任庖晏都管。都管下设知事11人。按富贵双全、儿孙满堂、德高望众的条件,众人公推黄四老爷任“点主官”。几经推让,黄四老爷点头担任。

在石学监、廖县令的提议下,丧礼来了一个改革:不请道士做斋,选16名礼生行“堂祭”之礼,又叫“八大礼”。此礼以周礼为纲,礼乐为则,是为施南地方官民最隆重的丧礼。礼生由禀生柳染衣、董望成等一般秀才、举人组成。他们个个在顶子上围白孝巾,兰衫上罩白孝褂,分立孝堂两侧,煞是庄严肃穆。

廖兴诗无子嗣,由他的得意门生举人廖菩萨(廖启阳)、进士廖鲁瞻充当孝子。

孝门正中悬石学监的挽辞“楚天之光”。孝门两侧是廖县令的挽联“清光南华文未散也,泰山北斗人皆仰之”。廖菩萨为石学监挽词所作赞词为:“楚地有材,天赋超焉;之乃廖公,光辉浩然”。

廖鲁瞻的祭文以其情恳辞切,令人难忘:“岁在癸丑,令值三秋。文曲殒坠而楚天无光,儒圣升天而武陵失色。清江哽咽,旗峰(新塘境内高峻挺拔之山峰)悲戚。弟子鲁瞻,仰天高呼,呼尊师在天之灵;俯地泣血,血染九层之泉……”

丧礼到场的学生有进士二人(均为恩科,清王朝特为施南府所设,史有记载),举人十余,贡生、庠生、禀生、监生50余,秀才百余。文人均有祭文、悼词,一天一夜也未念完。未能到场的学生不知有多少感彻肺腑的诗文,无人能够统计。
                               
空有文章裱尘壁

 廖兴诗,土家族,施南府恩施县新塘乡下塘坝人,生于乾隆28年吉月吉日吉时(干支纪年癸未,公历1763年)卒于咸丰三年(癸丑九月初一,公元1853年)。家有良田百亩而分为3庄,房屋10间而筑为四合天井。无兄弟姊妹,无子嗣后裔。

兴诗自幼聪颖好学,过目成诵,依马成诗。其父母宠而不娇、爱而不溺。于读书之余暇,常令其与牛童同牧,与耕夫同刈。

兴诗六岁启蒙,十二能诗。其父为其延师10余名,每师仅能授课12年便觉才尽而自辞。

乾隆44年(公元1779年),年届弱冠的兴诗赴宜昌府乡试(当时施南府尚未设科举考试),一举成名,以第二名而获少年秀才,令同科仕子和考官刮目相看。时有诗云:“蒙蒙烟云十万山,纤纤夷水莫数滩。弱冠少年路不识,竟教嫩荷压群芳”(夷水即清江古名)。

云顶兰衫,岂是壮士胸怀!兴诗返乡后倍加用功,经诗子集,烂熟于胸;诗词歌赋,出口成章。兴诗为人豪侠,尤喜交游。家中殷实而不吝啬,常以钱粮资助贫寒学子和乡邻,鸿儒白丁皆可成其座上之宾。兴诗敏慧,与人交谈总能别有所悟。常出游访友,广结知音。四年时间,施鹤八县、川东湘西、宜昌、荆沙,有学识者皆成其挚友。

乾隆48年(公元1783年)秋,逢武昌府朝廷南闱。兴诗与一班秀才相约赴试,是为省试。兴诗以第九名的成绩高中举人,时年仅二十岁。兴诗人未归乡,早有府县派人报喜家门。月余,兴诗经沙市、荆州、董市、廖港、宜昌、长阳、巴东、建始与一班同窗尽兴而游,及至回乡,已是冬月。

白露为霜,桑榆萧条。积劳成疾、喜极而悲的老父已沉疴不起。兴诗进门,家人闻讯,鸣八千响爆竹以庆,乡邻咸至。兴诗将新进举人顶子恭恭敬敬放在神龛,行家族大拜之礼。乃父扶杖而出,欣慰不已。

不请而来的客人有五六桌,其父逐一敬酒,不待席终,已难支撑,扶回后庭,便卧床不起。旬日,含笑而终。是所谓喜极悲来。自此,兴诗守孝,丁忧三载。

有道是福无双降,祸不单行。兴诗父仙逝仅两年,其母向氏又忧忧而终。年仅22岁的兴诗,双孝加顶,复又丁忧三载。自此懒于仕途,不复外游,遵严训而迎谭氏淑女成家。其间两次科举,诸多同窗邀其应试,皆婉辞不行。其窗友甚为婉惜。

兴诗25岁成家,虽无心功名,然难理家政,且沉缅诗文,纵情山水,豪侠仗义,疏财傲物,家资日减,厌世日深。

其时,兴诗才华日渐成熟,然其境遇令其玩世不恭。乡邻有红白喜事,必请其到场,以添风雅,兴诗亦乐得解闷。一日其远房族人廖建康庆四十寿。建康虽年长兴诗十余岁,辈份却属侄辈。同席其表兄谭发畅既与建康同龄,又与兴诗同辈。寿酒饮至三更,众人要兴诗吟诗作对以助酒兴。兴诗亦酒酣耳热,戏作对联:“半夜猪哼总是槽里不见糠(“建康”谐音),五更天晓莫愁鸡儿忘发唱(“发畅”谐音)。”共饮一杯后,众人方品出其中之味,更觉有趣。一个通宵,文文屁屁,无有能取代其位而留世者。

其表兄君新婚,应知客师请,兴诗即席赋《新婚赋·新婚诗》,出口成章,大俗大雅。俗引古典而不庸,雅尤锦绣难求庇。

赋毕诗成,众皆噤若寒蝉,继而啧啧称赞,敬若相如。一时“洛阳纸贵”,闲散文人,争相传颂。传至苏杭,时逢乾隆爷巡视,闻之曰:此人有才无德,不堪为用。久之,兴诗闻此圣喻,笑曰:不为朝用,当在野为。此时,兴诗已立志办学,造福桑梓。

倾尽心血育桃李

兴诗办学,始于乾隆54年(已酉,公元1789年),时年26岁。青年兴诗,双亲辞世,帝王亲贬,仕途无望,玩世不恭,杜门不出。时有一二后生,亲戚子侄,前来闲聊。或心境开朗,阐示经典;或一吐块垒,吟诗作文。兴诗无意,而听者仰服。至是,来访者益多,其妻谅其苦衷,常酒宴款待,来者少则三五日,多则十天半月,方依依别去。如此年余。有乡绅君、君、君等劝其开馆收徒,传道授业。兴诗黯然默许。先有三五乡绅送子求教,后有十余学童入塾。兴诗将下属三间作教室,有远来学生则住东西厢房。三五年间已有学子10余人。

初收学子非亲即故,概不收学费束修,连饮食也供。家长难以为情,只好逢年过节送些礼品。兴诗也以此为乐,以此寄托。长此,办成了“东乡义学”。学生良莠不齐,资质各异,兴诗不偏不倚,因材施教。先是无聊而寻找充实,继而视为精神依托,难以罢手。如此六年,于乾隆60年(乙卯)兴诗自筹盘缠亲带9名学子赴宜昌府乡试,竟有8名高中秀才。荣归故里,鞭炮不绝,匾匾满堂。此时,县府差人送来“兴诗学馆”一匾,高悬槽门。

兴诗教学虽遵孔孟之道,沿儒学之理。然其方式灵活,不拘一格,除在塾内苦读死背外,常带学生“野课”。令学生即景吟诗作文,互为评判。到武庠生廖志亮一代其教学规律已具程式,又20年后志亮子崇铨(号南塘)更是青出于兰,恩科取进士。由此,兴诗声名远播川湘,严子尚,陶介亭等外地人也求人介绍入学,且学有所成。

其教学经历,趣闻颇多。

一日兴诗带十余学生外出“野课”,见石匠在山边打了3个碓窝,便命学生作对联。柳染衣说:三石半落青山外,二郎无珠。意为二郎神三只眼有眼无珠。兴诗不置可否。董望成说:三个碓窝找碓桩,六神无主。兴诗仍未评点。廖菩萨一跃坐到上面的一个碓窝上,两脚踏着下面两个碓窝,笑道:“先生,我的一联怎样?”兴诗笑而不语。廖菩萨随口念道:“三口平摆不登品,让我居上”,众皆大笑。

游至后面旗峰山下,众学子求先生带他们登山观景。时兴诗已年过半百,亦童心勃发,欣然允诺。登至峰顶,在一石砌庙前,遍览五堡诸峰,极目蜿延清江,看红日西斜,雾霭填壑,师生皆心旷神怡。兴诗说,介亭,可有心得?介亭拾石块在光滑的岩壁上狂书道:“九九登高处,扶杖上旗峰。平览山峦壮,环顾气势雄。幽谷红日没,半山碧烟沉。神工造美景,功德大无穷。”兴诗说:“你这是以老夫的眼光观景吗?”随即缓缓吟道:“旗峰高伫玉峰(清江对岸沙地人山岭的最高峰)低,俯视群山未许奇。北出重霄通鸟道,南来峻岭护龙溪。星辰倒挂青天外,洞壑横斜碧水西。暂与山僧闲共话,诗成石上扫苔题。”众学子都说,同样观景,何以难达先生襟怀。兴诗说:“今日野课所作诗文,不用笔录,只可心记。回去后再录于作业本上,且每人写一篇千字游记。时子尚亦意犹未尽,吟道:“秃笔难写峰字”。鲁瞻滑稽道:“空腹好收文章。”众人方觉饥肠辘辘。菩萨的游记为其后人保存至今。

某年,经兴诗学友作伐,其侄廖流长与建始黄四老爷大闺女联姻。黄四老爷久慕兴诗才名,但不知其侄如何,意欲一试。在经过一系列程序后,发“八字”(即订婚)时,兴诗嘱咐流长,仔细观察黄家大院庭园门廊,默记在胸。传言黄家有48个天井,院中套园,园中套苑,有如大观园一般。流长游玩三日而归,将黄家大院绘一草图。兴诗让10几名学子为每一园作一首诗,为每一门作一联,十日交卷,再由其亲笔修改后交流长熟记。当年腊月婚期在即,流长随媒送“期单”,三日后迎亲。次日流长欲返家,其岳父挽留,且说:“流长,你乃书香子弟,可否为我写几幅对联再走。”流长稍作谦虚,便说:“岳父大人抬举,小婿勉力吧。请岳父命四人抬一大桌,一个裁纸、一人磨墨、从大门一路写一路贴,一个时辰就行”。黄四老爷难以置信,说:“娃儿,有48个天井咧。”流长说:“不多,每一园一井还可题一难以登堂的小诗。”

流长胸有成竹,饱蘸浓墨,从大门起,龙凤挥毫:“敬北斗而趋泰山非媚其贵而羡其贤虽非其生而濡其教有太史公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慕芳草而求其凰既嘉其贞尤恋其容恳请其嫁而伴其生听我心说流水归乎海容容乎”上联敬岳丈,下联赞爱妻。一敬一爱,情何其贞。进槽门过第一个大天井至上堂屋门前写道:“泽被桑梓文盖千秋,露沾羽裳桥架万世”上联颂黄四老爷学识、官场盛名并为家乡造福,下联喻未婚妻美且结万世良缘。其意与大门联相近。黄四老爷大加赞赏。入中堂,流长写道:“皇考何须索金甲,巴楚从兹有文章”,一短额曰:“虚之斋”。黄四老爷难以抑制兴奋而鼓掌曰:“知我者,爱婿也”。在一池边小亭,流长选宽幅宣纸,悬笔狂草:“印台池题:有印悬高台,无官体下情;进仕问桑梓,退位示儿孙”。在东厢书房写道:“文无章法是为妙,人有性格堪称雄”,横额两字“默经”,又一次激起黄四老爷激情,慨然叹曰:“爱婿岂半子,忘年是知音。”一个时辰,考卷交完,翁婿对饮,黄四老爷喜不自甚,命管家拿来早已备好的红贴,亲赠爱婿银元壹千,景阳良田百亩以作嫁妆。其实,廖流长心中明白,这是尊师及窗友的智慧。当然,这个三年后的举子本身的聪慧也不可小视。

开馆数年后,新任施南府学监石时和造访兴诗,听了兴诗讲学,看了学生功课后说:兴诗兄深得孔孟之道,教学妙用四字真诀:精、博、活、用。

诚然,兴诗讲学必求精求深。一部《诗经》,讲得字字闪光、句句生情,奥深内涵,剖析得似从己出。《史记》各篇令听者如临其景。精彩故事,时而催人泪下,时而令人亢奋;史里史外,喻古喻今,时进时出,如醉如痴。俨然一个博学多才的学说家,丝毫不象一个墨守陈规、半僵半死的老学究。听兴诗讲学,书里书外,你会感到进了一座宝山,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令你贪婪,令你忘返。其方式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同一篇文章讲法从不重复,令人听过第一遍,再听第二遍仍觉新鲜。学以致用,以用促学是兴诗教学的又一特色。除外出“野课”外,他常命学生轮流值日,但不是打扫卫生之类,而是每天将学馆每道门上的对联换一次,自己作、自己写、自己贴。这样逼学生动脑筋,众人评价也可个个受益,先生也可免于批改。初时学生胆怯,后来竞相争先。久之,兴诗的学生文学功底个个扎实,诗词歌赋样样精深。

兴诗收徒,从不论贫富,一律免收学费,资质聪颖而家境贫寒者还供以饮食被服。数十年下来,田地牲畜多已易姓,然兴诗总不后悔。只要见到学生有真才实学,登科折挂,便欣慰不已。

其间,马尾沟一学子名廖际昌,取秀才后三科不第。因其耗尽家资,每次去武昌府赴试,兴诗都要为他卖一头耕牛。兴诗已年届六旬,仍对他不放弃希望。第四次送考时,他执际昌手说:“际昌,以你才华当进了。你若再不进,我可是‘尽’了啊!”际昌明白,恩师卖了最后一头耕牛为他作盘缠,际昌含泪赴考,果然中了举人。此后,际昌仿其师办一学馆,终身从教。

兴诗办学五十余年,所教学生数百,有功名者百余人。两百年来,开恩施东乡学风。从斯人开始,东乡各区无论家景贫富,有子即入学,且各族均有捐资助学、集资办学的成文规定。廖氏家谱以碑刻铭示,家境贫寒者,族人相供。此实为廖兴诗所开先河。办学五十余年后,兴诗发妻先逝,家产因办学耗尽,徒有四壁。其丧事物资都是其学生、乡邻自发捐赠。

一介寒儒,两袖清风。穷经而富道,倾家以兴教。芳菲桃李,孰不趋奉!二百年来,晚生尤其自景仰。至为撼者,其英名难见经传,徒有口碑。其学生所立石碑亦几经自然风化和政治烟云,早已驳蚀湮灭。我等曾于数十年前见过那断碣残碑,心有无限凄惶,不尽感伤!

然兴诗办学的精神,仍值得后人敬仰。

惟无愧先人,不误后生,谨作此文以祭。

 

 廖秀为恩施市新塘乡退休教师.廖兆栋曾任石窑区委书记、恩施市农业战线党委书记、农委主任、市体委主任、市民委副主席,现为市民宗局主任科员

 



 双击自动滚屏 
  发表评论:    

用 户 名: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500)